2025-09-05 10:25:57 来源: 许昌晨报 作者: 记者 张铮
我要分享:
廉让桥
廉让桥的相关介绍
大家都知道,廉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指清廉、谦让的道德品行。廉让这个词不仅出现在古籍、典故中,也体现在一条路、一座桥的名字中。在襄城县库庄镇灵树村,有一座古老的红石桥,名字就叫廉让桥。
古桥记录沧桑岁月
9月2日,虽然已是初秋时节,但天气还有一丝燥热。记者跟随襄城县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工作人员来到襄城县库庄镇灵树村。
在这里,记者看到一座红石桥。“这座桥就是廉让桥,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7月重修。”原来的襄城县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任宋惊涛说,在灵树村党群服务中心院内,可以看到清同治年间由襄城县代理知县胡庆骝撰文、县丞徐有源书丹的石碑两通,记述廉让桥的重修历史。
古老的廉让桥由红石叠砌,造型别致,为三孔桥,建桥的材料是襄城县首山上的红石,因此村民也称廉让桥为红石桥。
该桥南北长30米、宽7米、高5米有余。廉让桥的桥墩用圆形红石砌就,桥面两侧护栏由石柱和石栏构成。
该桥的每一侧都有11个石柱,方形石柱顶部为圆形,酷似和尚的头,群众也称之为和尚桥。
走在至今仍在通行的桥上,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的建造水平。在桥面和南侧下坡处,还铺有原先的红石,已经被数不尽的滚滚车轮碾压出深浅不一的沟痕,记录着岁月留下的沧桑。
廉让桥南河滨高地有三贤祠旧址,三贤指徐君、季札、李膺。
《史记·吴太伯世家》有这样一段记载。原文为: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
灵树村至今仍流传着“季札挂剑”与“树长剑飞”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季札。他是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四公子,孔子的老师,比孔子年长25岁,当时称“南季北孔”,为“南方第一圣人”,曾“三让王位而不受”。
季札受命出使北方各大国,在前往鲁国的途中经过徐国,便去会见徐君。徐君看中了季札佩带的宝剑。季札因使命在身,无法立即满足对方的要求,但心里已默许出使归来将宝剑送给他。
季札在从晋国返回吴国、途经襄城时,得知徐君已死于楚国,葬于襄城今灵树村之南,便决定把宝剑送给已过世的徐君。于是,他把宝剑系在徐君墓前的柳树上,拜谒而去。
廉让之名因何而来
这座写满岁月沧桑的红石桥是谁修建的呢?为何起名廉让桥?
“这还要从灵树村一条名为灵树街的地理位置说起。”宋惊涛告诉记者,灵树街南北主街道是古代的官道,北接颍桥,南连襄城县城,也是云贵、蜀地通往北京的必经之路。
廉让桥建在一条东西流向的文化河上,廉让二字是为了纪念吴季札讲诚信,重礼仪挂剑于此的故事。
关于廉让桥的命名,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历史上,文化河里的水非常深,而且水流湍急,当时这里搭建了一座小木桥,但非常窄小,坎坷不平,旅客、商人和附近群众行之不便,严重影响南北交通。
有一个常从桥上经过的颍桥商人,每次路过此桥,都避让其他行人,然后自己再过桥。后来,附近及路经此桥的人都纷纷效仿,相互礼让。石桥虽小,从不拥堵,后人便以廉让桥为此桥命名。
历经数年,桥面多少有些破损,为此,襄城县的官员、客商,以及附近村民915个人于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7月,又一次捐资加固此桥。
此桥重修后,由当地的武举人王殿魁,生员宋跃南、宋化南,监生常万发、李时泰、李兴泰等人组织共论桥名。经过多次商定,大家依徐君、季札、李膺三贤的廉洁和贤圣的美德为据,定桥名为廉让桥,并一直流传至今。
廉让桥无论哪种得名渊源,都能显现当时民风之淳朴和世人对廉让之风的尊崇。
桥名中蕴藏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其实,不光襄城县有廉让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不少地方都有一座廉让桥,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北郊柏山村漳河上有座廉让桥,建有八座桥墩、九个桥洞,桥墩与桥洞数量为黟县古桥之最。该桥由晚清商人范蔚文为履行母亲遗愿改建而成。其母早年因木桥通行不便受伤,临终嘱托修建石桥便民。范蔚文将原木桥改建为九孔石桥,并以“廉俭礼让”之意命名。
湖北省恩施市宣恩县也有一座廉让桥,横跨洗砚溪,为清代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由本地名儒姚复旦主持修建的双孔石拱桥。
该桥因姚氏倡修时取“廉泉让水”典故命名,现存清代《廉让桥序》碑刻详述建桥始末。
每座廉让桥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透过桥名,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给桥取名很有讲究,既形象生动,又有文化底蕴。
还有赵州桥、卢沟桥、安平桥、风雨桥、玉带桥、枫桥、万安桥等,数不胜数,桥名大多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说,更有无数流传千年的诗句令其增色,如《枫桥夜泊》等,让人沉醉其中。
“几乎每座桥都拥有自己的名字。桥名的命名来源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寄寓美好愿景,二是描绘自然景致,三是传承历史文化。”宋惊涛说,虽然时光荏苒,但这些桥梁无论是消失,还是屹立,都已经成为人们心中那份难以割舍的记忆与地理标志。
如今的廉让桥几经修缮仍保存“旧颜”,桥下石礅厚实紧密、质朴大气、古意盎然,不禁让人感慨岁月沧桑。
编辑:李翊飒 李孟达 校对:李 炎
责编:肖 涛 终审:黄双燕
附件: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