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因地制宜谋振兴 乡村蝶变满目新

编者按

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开展环境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加强党建引领,持续深化基层治理……“谁不说咱家乡好——2025许昌乡村振兴发展实践推荐活动”自7月份启动以来,全市社会各界主动参与、积极推荐自己的家乡,通过“我的许昌”客户端,展现各自村(社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创新实践。本报今日从中选取6个村(社区),对他们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的创新实践予以报道,进一步激发全市上下热爱家乡、携手奋进的热情,共同助力许昌乡村振兴开新局。

魏都区新兴街道南关社区: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推荐语

南关社区围绕“环境优、产业活、收入增、治理顺、乡风淳、集体壮”的目标,创新“网格+合作社”服务模式,筑牢基层治理根基;大力弘扬文明新风,深耕“共享经济”,创新打造“菜园租赁得租金”多元增收渠道,让闲置土地变成“聚宝盆”。诚邀大家有空到南关社区逛一逛,亲手打理自家的“共享菜园”,感受田园经济的鲜活气息。——南关社区党支部书记 马磊

本报记者 付家宝

“小区环境越来越好,社区组织开展的各种便民服务活动也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舒心。”8月28日,在魏都区新兴街道南关社区文宴雅居小区,提及如今的幸福生活,居民称赞道。

南关社区是典型的涉农社区。近年来,该社区通过借鉴优秀农村及城市社区的经验,积极探索加强党支部建设、基层治理、服务群众的有效模式,实现了党支部“有正气”、基层治理“接地气”、基层服务“冒热气”的崭新工作面貌。

“我们社区以居民小组为单位,根据主要街巷、道路等情况,将辖区划分为4个网格,形成‘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管理格局。所有网格推行‘一长四员制’(即网格长,专职管理员、警员、监督员、民情信息员),通过日常巡查,对居民上门提供政策宣讲、纠纷调解等服务。”南关社区党支部书记马磊告诉记者,该社区成立了卫生服务中心,定期组织医生深入小区,开展多类诊疗活动。今年以来,该社区已成功举办多场义诊活动,为居民提供了贴心、零距离的医疗服务。

为营造积极向上的家风和文化氛围,南关社区持续开展“孝道大餐”及“好媳妇”“好公婆”评选等文化活动,精心策划并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弘扬好家风、传承好家教”宣讲活动。

为更好盘活利用社区资源,南关社区党支部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激励措施和保障措施,有效提高集体经济收入:一方面,将现有集体商铺进行整合,寻找实力商家合作,在有限的租赁面积下,实现租赁利润最大化,提高集体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将辖区闲置地块整合起来,打造成“共享菜园”,划分成数百个小菜畦对外出租,租户可以自己耕种,也能由菜园提供代管服务,让荒地变成“绿色银行”,提高收入。如今,南关社区经济由传统农副业和手工作坊转变为以发展第三产业和租赁业为主。该社区先后获得省级“绿色社区”、“全省十佳民主法治社区”等荣誉称号。

“接下来,我们打算给‘共享菜园’加建‘共享鸡笼’和‘共享厨房’,让产业更红火,让居民日子更有奔头。”马磊信心满满地说。

长葛市老城镇辘轳湾社区:

“千年古村”展新姿

推荐语

辘轳湾社区历史悠久,名字由来可追溯至千年之前。如今,这个“千年古村”展出新姿:投资550万元打造徽派风情街,白墙灰顶,韵味十足;1300多棵果树硕果累累,不仅扮靓家园,还让居民共享甜蜜;社区服务贴心入微,无缝对接群众需求……快来这里打卡,感受浓浓乡愁,体验幸福和谐的乡村生活!——老城镇党政办主任 娄巍

本报记者 胡晨

“没想到咱们社区的历史都1000多年了。”

“泛黄卷曲的老照片、锈迹斑斑的犁头、残缺破损的堂桌……看着这些老物件,我们仿佛回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

“通过回顾社区的变化和发展,我感受到老一辈的奋斗足迹……”

日前,到长葛市老城镇辘轳湾社区村史馆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不时凑在一起交流参观感受。

辘轳湾社区位于老城镇西北部,辖辘轳湾、刘庄、草场3个自然村,有9个居民小组710户3100人。

“辘轳湾社区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关于辘轳湾社区名字的由来,一种说法是进社区的大路形如辘轳把,又紧靠金鱼河湾,故名辘轳湾;另一种说法是陆、路两姓人家到金鱼河湾落户,得名陆路湾,后因其无嗣便更名辘轳湾。”谈起社区历史,辘轳湾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慧峰如数家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今天的辘轳湾社区,白墙灰顶的徽派风情街别具风格,平坦干净的水泥路畅通无阻,卫生整洁的文化广场上人来人往,处处呈现出美丽文明新乡村的勃勃生机。

“社区先后投资550万元,以徽派建筑风格对社区整体进行改造提升,并打造了3000平方米和3500平方米两个大游园,使社区面貌焕然一新。”张慧峰介绍。

为更好服务群众,辘轳湾社区建成了1100平方米的“一有七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和4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后逐渐将社区服务中心完善成“一有十中心”,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有形阵地逐步完善,无形服务持续升级。依托社区儿童服务中心,辘轳湾社区每年寒暑假都会邀请退休教师开办儿童书法兴趣班,既丰富了孩子的假期生活,又减轻了父母的带娃压力。

宽阔的广场、平整的街道、整洁的住宅、宜居的环境……这些实打实的改变不仅收获了居民的高度肯定,而且让辘轳湾社区成功创建“四星”支部,并获得许昌市“五星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称号。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精细化服务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基层治理和服务效能双提升,让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张慧峰表示。

建安区灵井镇霍庄村:

社火为“媒”产业兴

推荐语

社火道具制作是我们村一张闪亮的名片,已有100多年历史。近年来,霍庄村以党建为引领,全力推动社火道具制作产业繁荣发展,传承和发扬霍庄社火道具传统手工制作非遗技艺,让老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霍庄村党支部书记 霍军政

本报记者 张辉

建安区灵井镇霍庄村社火电商产业基地内,龙灯、舞狮、扇子等上百种社火道具、戏剧用品琳琅满目;小院工坊内,村民手指上下翻飞,一件件精美的社火道具逐渐成形;快递站内,包装好的社火道具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8月28日,记者在霍庄村看到,这里到处可见与社火相关的元素。

“我们村从事舞狮、龙灯等社火道具生产销售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中末期。”当日,霍庄村党支部书记霍军政说,目前,全村70%的村民都从事社火道具加工及相关行业。

霍军政介绍,霍庄村按照“线上+线下”的经营思路,先后在浙江、福建等地设立销售门店7家,在村内建成3000平方米的社火道具和戏具用品基地,依托电商平台销售社火道具和戏具用品;同时采取“村集体+物流公司+加工户”模式,建立了霍庄村快递物流云仓,持续做好社火道具和戏具用品流通服务。400多种产品从霍庄村出发,乘着电商快车到达全国各地及欧美、东南亚等地。“我们村生产的社火道具占据了长江以北70%以上的市场,成为远近闻名的‘淘宝村’。”霍军政说。

多年来,霍庄村“两委”干部始终将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作为责任记在心头、扛在肩上,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从事传统社火道具和戏具用品加工和销售,并成立庆瑞乡村开发旅游有限公司,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双绑”机制,吸纳40%的农户加入合作社绑定发展,带动群众年户均增收1000元左右,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近30万元。

此外,霍庄村还深入挖掘社火文化,组成9个民间艺术表演团队,推动社火道具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保护和传承。2019年11月,“霍庄社火道具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今年4月,“霍庄社火”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建强村级党组织,谋划实施好惠民项目,努力把社火道具制造产业做大做强,带领村民过上更加红火的日子,为乡村振兴贡献应有的力量。”霍军政表示。

鄢陵县大马镇义女社区:

产业兴孝善美 和美社区入画来

推荐语

义女社区以义姑孝善文化传承为精神纽带,重民风教化、促产业发展,连年举办孝善文化节,生产的原生态麦香味石磨面粉成为农村情怀、乡愁味道的代表,和美义女、强村富民的发展图景愈发清晰。——义女社区党委书记 刘春雨 许昌市委宣传部驻义女社区第一书记 任庆伟

本报记者 付家宝

8月28日,记者走进鄢陵县大马镇义女社区,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道路、粉墙黛瓦的民房、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在该社区的“善行义举榜”上,展示着居民的孝善事迹。“如今,我们社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1.2万元增至2024年的2.8万元,建成一批民生工程,群众的幸福感显著提升,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义女社区党委书记刘春雨对记者说。

小康路上,不能让一人掉队。义女社区党委立足实际,依托产业扶贫项目,成立了鄢陵华民农产品合作社。2020年,该社区“两委”干部到山东考察学习后,建成了石磨面粉加工厂,居民参股并享受分红,每年为集体经济增收20多万元;2022年,依托乡村振兴项目,投资800多万元新建挂面厂,并对石磨面粉进行多样化升级,实现了加工、销售等环节一体化管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近年来,义女社区深入挖掘孝善和睦、敬亲爱亲的文化底蕴,连续举办了14届孝善文化节,弘扬为老敬老、孝善传家的时代新风。此外,该社区还定期开展主题党日、妇女节、建军节、国庆节等文艺活动,邀请机关单位开展政策理论宣讲、业务培训;带领党员群众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并开展广场舞、健步走、篮球赛、戏曲表演等文体活动;定期组织巾帼志愿者上门探望空巢老人,帮助空巢老人打扫卫生、做饭、理发;组织老教师、大学生暑期志愿者连续5年为留守儿童举办暑假托管班,丰富留守儿童暑期生活;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环境卫生整治和夜间巡逻,为建设平安和谐、文明幸福的新义女贡献力量。

“我们坚持把完善社区公约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扎实抓好。”刘春雨告诉记者,义女社区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整治历史遗留污水坑,建成绿化景观带,配套休闲设施,改善周边居民生活环境,实现“道路户户通、污水全入网、垃圾日产清”。此外,该社区还将打造紫荆路、义姑路、文明东路,规划“一街三园一车位”,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禹州市磨街乡大涧村:

大山深处有“明珠”

推荐语

在豫涧露营地,你可以伴着蛙声、蝉鸣入眠;在河南华夏植物群地质公园大风口景区,你可以透过“地球之窗”领略古植物化石的神奇;在大涧田园综合体,你可以体验采摘的乐趣……让我们一起揭开大涧村这颗山间“明珠”的面纱!——磨街乡宣传委员、副乡长 杨优贤

本报记者 胡晨

“有帐篷区、房车区,你们想入住哪种房型?”

“帐篷吧,让孩子听听蛙声、蝉鸣。”

“你们短暂休息后,可以和孩子亲子DIY,参加吃酸辣粉、喝啤酒比赛,充分享受惬意时光……”

近日,禹州市磨街乡大涧村豫涧露营地停满了许昌、郑州、平顶山等地车牌的车辆,前来体验乡村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该露营地总经理张夺彪正热情地招呼游客入住。

大涧村位于禹州市西部牛头山北麓,总面积4.5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489户2048人,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十佳小康村”“河南省康养旅游示范村”“河南省生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缘何众多游客慕名前来?大涧村有什么“密码”?“依托地理环境,我们在党组织引领、产业提效、环境整治、文旅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乡村振兴之路。”大涧村党委书记陈海昌说。

河南华夏植物群地质公园大风口景区被誉为“古植物化石王国”“地球之窗”,是亚洲唯一的植物群化石公园。目前,大涧村利用景区闲置院落改造农家乐6家,利用煤矿遗留房屋改造特色民宿1家,有效带动了餐饮、住宿、购物、交通等第三产业发展。

大涧田园综合体依托河南华夏植物群地质公园和神垕古镇旅游资源优势,种植杏树、核桃、桃树、石榴等林果1600多亩,年产水果、干果25万公斤,吸引大量游客到此观光游玩。

“三粉”加工是大涧村的又一产业特色。通过招商引资,目前,实德“三粉”加工项目一期生产线已建成投产,可年加工粉条3000吨、酸辣粉7000吨。另外,总投资达1.2亿元的全自动酸辣粉生产线和仿手工粉条生产线也建成投产,不仅带动了周边红薯种植业快速发展,还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涧村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投入资金1100万元提升村内基础设施,对村民房前屋后环境进行集中整治,并建立长效管护责任机制。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努力把大涧村建设成为产业强、乡村美、农民富、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让这颗大山深处的‘明珠’更加璀璨。”陈海昌表示。

襄城县库庄镇黄桥社区:

从“移民新村”到“幸福样板”

推荐语

如今的黄桥社区已华丽变身,成为令人瞩目的“幸福样板”。这份荣耀的背后,是无数次探索与实践的积累,是党建引领下基层治理的创新变革,是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带来的经济腾飞,更是惠民实事温暖人心的生动体现。它见证了一个社区在党的领导下,如何以创新为笔、实干为墨,书写从“移民新村”到“幸福样板”的壮丽篇章,激励更多乡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奋勇前行。——黄桥社区党支部书记 金明涛

本报记者 武芳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襄城县库庄镇黄桥社区的河南盈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看到,一排排整齐的养殖大棚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这是我们新引进的项目,不仅能给居民提供就业岗位,还能为集体经济增收不少呢。”黄桥社区党支部书记金明涛说。

黄桥社区是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二批移民村。2011年6月23日,696位居民告别故土,在库庄镇扎根落户。

该社区“两委”班子深知,移民不仅是空间的迁移,还是生活方式的重塑。4名干部带领22名党员组建“红色先锋队”,挨家挨户走访,建立“一户一档”需求清单。他们白天协调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夜晚组织“板凳会”倾听民意,用半年时间完成土地确权、产业规划,让移民群众吃下“定心丸”。

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该社区积极探索实施“网格化”服务治理模式,将192户居民划分为3个大网格16个小网格,确保每个网格覆盖范围科学合理,并依托“线上微信群+线下服务站”双线平台,构建起“党员联户、干部包片”的全方位服务网。

在此基础上,该社区创新推出“一二三工作法”:“一”是建强一套班子,“二”是带好两支队伍(党员队伍、网格员队伍),“三”是开启三种模式(“党建+经济”模式、“党建+治理”模式、“党建+管控”模式)。凭借这一高效治理模式,该社区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为进一步推动发展,黄桥社区积极招商引资,盘活闲置资源,通过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制定专项招商方案,成功吸引3家全屋定制公司入驻黄桥社区智能家居产业园,还引入河南盈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这些企业的入驻,不仅为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还带动了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双增长”。凭借一系列特色产业的发展,该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达65万元。

如今的黄桥社区,在党建引领下,治理有序、产业兴旺、民生殷实,正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成为乡村振兴浪潮中熠熠生辉的“幸福样板”。

编辑:朱琳  责编:肖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