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双向六车道打造城市交通新标杆

8月5日,对七一路南半幅老旧路面进行铣刨。

8月27日,七一路北半幅正在进行沥青面层施工。

阅读提示

市民张绍军来电:从7月4日正式启动改造,到8月28日全面通车,七一路,一条陪伴许昌市民走过70多年岁月的老路,经过近两个月的精心改造,以全新的城市面貌回归城市生活。 

作为一名生于斯、长于斯的许昌市民,我对七一路有很深的感情。它是一条“有故事”的路,它的名字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它曾被称为许昌的“长安街”,也曾是冠盖如云的“梧桐大道”,至今仍是许昌的交通要道和重要的商业中心。8月底七一路全面通车,路不堵了,行车通畅了,心气儿也更顺了。

另外,道路两旁的绿化带都已拆除,栽种的大叶女贞都已移走,未来道路是否恢复绿化? 

本报记者王利辉、孙江锋核实报道:七一路,这条西起许昌火车站、东至文峰路、与南护城河平行的道路,一直是连接城市东西的重要干道。据《许昌市志》记载,七一路始建于1953年,1958年更是成为许昌市区第一条柏油路。20多年前,这里曾是许昌党政机关的聚集地,市委、市政府迁址前一直在这条路上办公。在市级机关搬迁后,随着2009年胖东来时代广场的开业,七一路逐渐演变为了许昌的重要商业集聚地。

机动车道拓展至双向六车道

9月8日上午,淅沥小雨中,车行在七一路,沥青路面平坦宽敞、标识标线清晰可见,交通秩序井然有序。

“过去是双向四车道、现在变成双向六车道,过去路面坑洼不平、如今焕然一新,开车出行通畅多了。”家住六一路金石凤凰城的市民赵伟德表示,过去途经七一路,遇到高峰期都要绕着走,现在通行方便了许多。

“七一路道路提升改造工程全长1.4公里。原计划工期75天,实际只用了56天就完成了施工任务。”七一路提升改造工程项目副经理唐东升介绍,此次改造后,七一路由原来的双向四车道拓宽为双向六车道,机动车道由原先的18米拓宽为21米。

此外,改造工程还包括路面的罩面处理、照明设施的升级、交通标志的完善以及雨水口的改进等众多方面,从而对提升道路通行能力、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起到重要作用。

为何实施七一路提升改造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许昌市中心城区机动车保有量已逾30万辆,二轮、三轮、四轮电动车超100万辆,且呈逐年增长趋势。七一路在高峰时段拥堵指数达1.8(全国平均水平为1.5),部分路段因车道不足、非机动车占道等问题导致通行效率低下。七一路双向4车道的现状已无法满足日均3.5万辆的车流量需求。

胖东来作为“超市界天花板”和“不挂牌的6A级景区”,其中70%以上为外地游客。时代广场门店日均客流超10万人次,周边道路在节假日需实施限流管控。2025年春节数据显示,七一路沿线因胖东来引发的交通延误时长增加30%。七一路的交通拥堵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和影响市民生活的突出问题,急需通过道路改造提升疏散能力。

“七一路提升改造后,进一步优化了城区整体路网结构,有效增强了道路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全力为市民营造畅通、安全、便捷的出行环境。”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人歇机不歇”昼夜攻坚

七一路提升改造工程建设期间,记者曾多次实地探访。

8月27日夜,七一路提升改造工程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作为施工方的许昌腾飞建工集团实施精细化管理,在确保工程质量绝对过硬的前提下,科学优化施工流程,全力保障工程进度。

面对工期紧、任务重的挑战,他们采取“挂图作战”模式,通过“白加黑”轮班作业、“人歇机不歇”的昼夜连续攻坚方式,克服了高温天气和交通疏导压力等诸多不利因素,高峰时日投入各类施工机械30余辆,60余名施工人员日夜奋战,提前完成了建设任务。

择优选择绿化树种

此次改造,将道路两侧绿化带由3米压缩至1.5米,为机动车道拓宽创造了空间。

道路两侧的绿化带是城市的“生态廊带”。针对广大市民关心的绿化问题,记者从市住建局获悉,原有绿化带栽种的320余棵大叶女贞因老龄化、病害化严重,已全部移栽。

据了解,在前期工程完工通车后,相关部门将在适宜树木种植的季节,会充分考虑道路特点与市民出行安全,择优设置行道树的品种和种植位置,最终实现“还路于民”与“还绿于民”的平衡。

网友声音

网友“欣欣向荣”:“从小在七一路边长大,看着它从两车道变成四车道,现在又成了六车道。路越变越宽,城市也越来越繁华了。”

网友“昨夜时光”:“路好走了,来胖东来逛街的人估计会更多,周边生意应该能更红火。”

网友“微微一笑”:“施工那俩月确实有点儿绕,但看到道路这么快铺好,感觉短期的不便也值了。给施工进度点个赞!”

网友“夜阑清香”:“七一路以前下班高峰堵得厉害,现在变成六车道,希望以后接送孩子能顺畅一点。”

编辑:王    婵  朱    琳     校对:常   烨

责编:肖   涛                  终审:刘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