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路提升改造后恢复双向全幅通车。本报记者 李旭光 摄
阅读提示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商业地标。提示提到北京,你会想到王府井;提到上海,你会想到南京路;甚至提到郑州,你会想到德化街……
那么,提到许昌,你会想到哪里?相信七一路是许多“老许昌”的首选。
七一路,繁华的商业街,曾经的“长安街”。街道两旁商铺林立,许昌人爱逛的胖东来时代广场更是为这条街增添了不少人气。
70多年前,七一路是一条小土路,还有一个土气的名字——“土城街”。时光飞逝,今朝的七一路成为活力四射、商业“明星”云集的繁华大街。省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到“胖东来”,市委、市政府提出要让“商超红”变成“满城红”。那么,经过提升改造后的七一路,将更加整洁、通畅,进一步满足游逛胖东来时代广场顾客的出行需求,改善中心城区的居住条件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党政机关聚集,被誉为许昌“长安街”
据1993年《许昌市志》记载,民国年间,许昌城内仅有衙前街至南关一条马路。此路于1914年修建,用石块铺地,1921年翻修一次,至1949年,因年久失修,石块无存,与其他街道一样,成了坎坷不平的土路。
许昌文化界知名人士李彬凯先生写作的《莲城赋》一文,有几句描写过去城区环境的顺口溜:“一条大街路不平,七家烟厂三家停;八辆汽车烧柴炭,城里处处是臭坑。”其中,“一条大街路不平”说的就是原来的七一路。
1953年以前,七一路只是一条小土路,西到南关大街,东到文峰路,被称为“土城街”。1953年,群众义务修筑了车站路(现七一路西段),为灰渣结构道路,七一路延伸至许昌火车站。到了1958年,七一路铺上沥青,成为许昌市区第一条柏油路。
这条路之所以叫七一路,是因为这里曾是许昌地区党政机关聚集地。市委、市政府、许昌军分区原来都在这条路上。老市委办公大楼原来就在清华苑小区内,市政府家属院里的行署花园原来是老许昌地区政府办公大楼。它是一座4层高的仿苏建筑,非常气派。
随后的数十年里,七一路被人们称为许昌的“长安街”。2002年,市委、市政府搬迁到了东城区建安大道上。
8月30日,在七一路南侧的市政府家属院里,76岁的赵女士和几个老姐妹坐在树荫下的长椅上聊天儿。“我1973年从漯河调到许昌工作,在这个家属院住了49年。起初这个院子里都是瓦房,后来建起了楼房。这些年七一路的变化太大了……”赵女士说。
如今,在市政府家属院内,还能看到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市政府礼堂,当时是许昌专区机关食堂的一个餐厅,1970年以后改为礼堂。该礼堂有两三层楼高,室内可容纳上千人。1986年,许昌撤销地区改为地级市,原市政府礼堂就成了每年人代会的主会场。除了开会之外,这里还为群众免费放电影和进行各种文艺汇演。
正对着火车站,地理位置优越
七一路与南护城河平行,西头正对着许昌火车站。
“建设路所在的位置,就是昔日的南城墙。”许昌市民张军站在曹魏古城南城门前,望着车水马龙的建设路和碧波荡漾的护城河说。
许昌的城墙历史悠久。据1993年出版的《许昌县志》记载:“唐代曲环卫陈许节度使兼许州刺史时,修筑土城,并导潩水注入护城河。”然而,当时的城墙风貌无任何史料可查。明嘉靖时,许昌护城河基本形成,城垣经过修整,“许州城周围九里一百三十九步,高三丈一尺,广一十丈一尺”。这是关于许昌城墙目前有清晰记载的最早史料。
1904年,京广铁路全线通车后,邻近火车站的土城街(因紧邻外城土城墙而得名)繁荣起来,饭店、旅社逐渐变多,远近商贾多留宿于此。
不少“老许昌”都记得七一路两旁的法国梧桐。这些在1957年栽种的法国梧桐,经过数十年的生长,高大茂密,遮阳挡雨。
“七一路拓宽后,就栽上了当时国内大城市流行的法国梧桐。法国梧桐属于高大落叶乔木,树冠大、叶片大,遮阳效果好。”家住市区七一路的市民李兆宇对绿树成荫的昔日景象记忆犹新。他说,七一路两旁的法国梧桐长势不同:路西段尤其是火车站、汽车站附近商户多、人流量大、土质不好,所以法国梧桐长势不太好,而且出现了人为损坏的现象;路东段尤其是许昌军分区原址两侧的法国梧桐长势喜人。其中,许昌军分区原址大门旁的一棵法国梧桐最为高大,一个成年人伸出双臂都抱不过来,算得上七一路法国梧桐的“元老”。
随后,记者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到,1995年,七一路两旁的法国梧桐被全部砍伐。砍伐的原因一方面是法国梧桐的枝叶挡住了七一路沿街商户的招牌,粗壮的树干挡住了顾客的视线;另一方面是有些人认为这种树长有小毛球,上边的毛被风一吹会进入人的眼睛,有的人还会因此产生过敏反应。除此之外,法国梧桐枝繁叶茂,一刮大风很容易造成停电,给城市供电和七一路沿线的居民带来不少麻烦。
时光流转。随后,七一路又经历4次提升改造,先后对人行道、行道树、绿化带、护栏、沿街门店、门头招牌、路灯等进行提升改造,使之越变越好。
商铺云集,变身繁华商业街
因为紧邻许昌火车站,七一路发展商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记者从1990年编印的《许昌市地名志》中看到,1968年,我市在繁华的七一路西段建起了两层楼高的七一百货商店。
1986年10月,七一百货商店建起了三层楼,并改名为七一百货商场。商场面向七一路,背向大同街,南北两侧各设有大门,门楣上书金色的“七一百货商场”几个字。门框、房檐饰人造大理石,墙面镶马赛克,蔚为壮观。
七一百货商场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该商场一、二层为营业厅,大厅内铺有水磨石地面,设有组合吊灯和铝合金玻璃柜台货架。商场内有针织、棉纺、鞋帽、五金、文具、食品、花卉、服装、小百货、家用电器等商品,经营品种常保持在7500种以上。
南关大街和七一路交叉口被“老许昌”称为“岗楼”,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许昌的商业中心,附近分布着人民商场、七一百货商场等大型商场,一度是许昌人购物的首选之地。
七一百货商场东南方,与之仅一路之隔的是人民商场(曾为胖东来电器所在地);西北方约1公里处,又有许昌百货大楼(今胖东来大众服饰)。3家商场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形成了“南关商圈”。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与七一路相交叉的南关大街接连开设了大兴斋商场、天都商厦、东亚商城及芙蓉轻纺城等商场。如今许昌人爱逛的胖东来生活广场,就是芙蓉轻纺城所在地。
2009年,七一路与六一路交会处的胖东来时代广场开业,成为我市又一个“商业地标”。
2016年11月8日,“许昌市七一路电子数码特色街”正式被授牌为“中国特色商业街”,成为我市首条“国字号”商业街。
一条路的变迁,一座城的记忆。从党政机关聚集的政治中心到繁华的商业街区,从小土路到两车道、四车道再到六车道,七一路的每一次变迁,都记录着许昌城的发展与蝶变。
编辑:赵 欣 朱 琳 校对:王 婵
责编:肖 涛 终审:刘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