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9 16:23:16 来源: 许昌晨报 作者: 本报记者 黄增瑞
我要分享:
许昌茶文化爱好者一起交流茶文化。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寄周安孺茶》中写下“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时,或许未曾想到自己笔下魏晋时期的“杜圣”——杜育,会成为连接许昌古今茶文化的“精神纽带”。
在这片承载着许由隐逸风骨、建安文人豪情的土地上,许昌茶文化历经千年沉淀,孕育出了“老红汤”“蜡梅花茶”等独特茶品,将许昌人的高洁、舍得、担当精神融入茶汤,成为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印记。本期《人文许昌》,让我们通过杜育的《荈赋》,一起了解一下许昌的茶文化。
《荈赋》是我国最早歌吟茶事的诗赋
《襄城县志》记载:“杜育,字方叔,襄城人,三国魏文帝时尚书杜袭之孙。与当时著名文学家潘岳、左思等齐名,号称‘金谷二十四友’之一。自幼聪敏,风姿俊美,颇有才藻,人称‘杜圣’。著有文集二卷。其中《荈赋》,为我国最早歌吟茶事的诗赋类作品。”
《荈赋》全文如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荈赋》是我国古代早期茶文化文学基础,它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种植及生长环境,到采摘时节及劳动场景,到烹茶选水及茶具选择和饮茶效用等全部过程的文章。作品中,“酌之以匏,取式公刘”,其意是杜育从事茶汤艺术,如先贤公刘那样,饮茶用具是用葫芦剖开做的饮具。引自《诗经·大雅·公刘》章节的“酌之用匏”。
《荈赋》是第一次写到“弥谷被岗”的植茶规模,第一次写到秋茶的采掇,第一次写到陶瓷的宜茶,第一次写到“沫沉华浮”的茶汤特点。这四个第一,足以奠定《荈赋》在我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施茶文化里的“舍得”传承
如果说《荈赋》为许昌茶文化注入了精神内核,那么明清时期的“施茶”传统,则让这份茶文化从文人雅士走向市井民生,成为许昌百姓共有的品格。
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罗亮、王守性等人在许昌城西八里桥的三官庙旁“结社施茶”,为过往行人递上一杯热茶。
这份看似微小的善举像一粒种子,在许昌大地生根发芽。从建安区周店、茶庵李,到鄢陵陈化店,东西连成一条“施茶线”,将“舍得”二字刻进了许昌人的骨子里。
在鄢陵陈化店,施茶文化催生出了独特的“老红汤”。明朝永乐年间,画家陈画迁居于此,用当地泉水泡茶待客。因来往客商多为平民,喝不起名贵的好茶,便用外地红茶的茶梗煮成红茶汤,这便是“老红汤”的由来。
在建安区五女店镇茶庵李社区,清初李氏兄弟迁居荒芜的“谢湖坡”,见官道旁行人无处歇脚,便设庵施茶,最终繁衍成村落。“茶庵李”这个名字,不仅是对李氏兄弟的纪念,更让许昌人好善乐施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千年茶文化的精神延续
时光流转,许昌茶文化并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在传承中焕发了新的生机。市区建设路铁东街洪德宝茶馆,仍保留着旧时的茶桌,一些茶客天天在此打牌、下棋,成为一段跨越百年的茶文化记忆。
鄢陵“蜡梅花茶”将蜡梅与茶结合,采用窨制工艺,让茶汤只留梅香不见梅影,回味悠长,延续着许昌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当地培育出的杜仲茶,则是许昌人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让茶文化更加贴合现代健康需求。
“杜育的《荈赋》是现如今我国最早歌吟茶事的诗赋类作品。可以说,杜育是茶文化之祖、茶文学之祖。历史上,许昌虽然不产茶,但杜育在我国茶文化推动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9月7日,襄城县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原副主任窦永革说,杜育笔下饮茶人的“高洁”,许昌人施茶传统的“舍得”精神,共同构成了许昌茶文化的灵魂。
编辑:李 炎 朱 琳 校对:赵 欣
责编:肖 涛 终审:刘力华
附件: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