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乡村振兴的号角在许昌这方沃土激昂吹响,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锦绣画卷徐徐铺展。“谁不说咱家乡好——2025许昌乡村振兴发展实践推荐活动”启动以来,全市社会各界满怀对家乡的深情,踊跃参与推荐,将各村(社区)推动乡村振兴的探索历程呈现于世人眼前。今天,我们从中挑选6个村(社区),看它们如何挖掘本地潜力,打造特色产业,让增收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如何整治人居环境,使乡村旧貌换新颜,焕发出新的魅力;如何强化党建引领,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让乡村治理充满活力。这些创新实践,是许昌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希望通过讲述它们的故事,进一步点燃全市人民热爱家乡的澎湃激情,汇聚起携手奋进的磅礴力量,共同续写乡村全面振兴的辉煌篇章。
长葛市老城镇岗张村:从“白菜村”到“明星村”的逆袭
推荐语
村里企业遍地开花,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条条道路宽阔平坦,游园广场热闹非凡……岗张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是乡亲们生活蒸蒸日上、殷实富足的见证。这样的发展之路,值得借鉴。
——长葛市老城镇政府党政办副主任、岗张村包村干部赵明珠
□本报记者 胡晨
“荒宅改建的游乐园、小广场,白天晚上都可热闹。”
“村里企业多,不出村就能上班,顾家挣钱两不误……”
9月10日傍晚,暑热渐渐褪去,长葛市老城镇岗张村村民张银亭和街坊四邻不约而同到村内小广场拉家常。说起村里的变化,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对于岗张村,很多人第一印象都是工业强,有个特别大的钢材物流园。但在30多年前,它还是个一穷二白的小村子。
岗张村党支部书记张义恒说,20世纪90年代初,依托老城镇机械加工产业优势,岗张村解锁了致富“密码”。全村600多户农户,近300户有自己的企业,带动本村及周边2000多名群众实现就近就业,“白菜村”摇身变成了“明星村”。
张志勇是岗张村最早走出去创业的成功人士。为带富乡邻,在村“两委”的支持下,他建成了占地400余亩的钢材物流园,吸引80余家商户入驻,主要从事钢材加工、设备组装、建材销售等业务。
“企业有岗位、村里有劳力,我们和企业一拍即合,通过资源共用、合作共赢、利益共享的模式,解决了俺村及周边2000余人的就业问题。”张义恒说,这样一来,企业节省了人力成本,群众在家门口找到工作,实现双赢。
在壮大集体经济上,岗张村依托“双绑”机制,成立了昌盛保洁服务有限公司,吸纳村内80多人就业,并为钢材物流园及周边等90多家企业提供厂院卫生、垃圾清运、绿化养护、装卸货物等服务,每年为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
修缮生产路、打造小游园、资助大学生……集体有了钱,村“两委”为民办事更有底气,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攀升。因此,该村先后获得河南省卫生村、农村“四星”支部、许昌市文明村、许昌市果树进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对于岗张村下一步的发展,张义恒早已有了新规划: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钢材物流园区扩容增量,吸纳村内更多劳动力就业,让大家人人有活干、有钱赚……
建安区张潘镇城角徐村:活力乡村展宏图
推荐语
近年来,城角徐村党支部以党建引领,坚持“‘两委’带头大家齐干”的发展思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产业发展持续向好、村民收入稳步增长……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乡村的勃勃生机,也可以领略到产业发展的无限活力。美丽的“城市一角”,等您来邂逅!
——城角徐村党支部书记徐克兵
□本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史茹雪
8月30日,建安区张潘镇城角徐村内,整洁的小路旁民居规整有序,蜿蜒栈道上红色的亭子古朴雅致,田地里成片的红薯丰收在望……“群众的幸福生活离不开良好的人居环境。我们以村内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重点,广泛动员党员群众参与,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整治到位,不留死角。”城角徐村党支部书记徐克兵说,为了激发群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该村还实行积分兑换物品等激励制度,促使村民从“要我参与”向“我要参与”转变,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
土地是农村最大的资源。作为传统农业大村,城角徐村党支部积极引导产业转型,依托红薯产业优势,着力打造“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有效盘活了土地资源,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该村还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积极推动招商引资,吸引外来企业入驻,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而且让村庄焕发出新活力。
为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城角徐村党支部还依托丰实农业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大棚基地,号召村民积极入社,大力推广麦椒套、蜜薯、烟叶等经济作物种植,与多家种业公司签订供销协议,每名社员每年可增收3000元左右。2024年,该村集体经济收益达22.5万元,
生活环境的持续向好、乡村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城角徐村乡风文明建设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城角徐村通过持续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深化文明创建,助推移风易俗,并依托村内“一约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将抵制高价彩礼等纳入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监督作用,倡树文明新风。如今,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已在城角徐村蔚然成风。
“下一步,我们将把村内日常工作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倾力打造政治过硬、担当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基层战斗堡垒,在乡村振兴的赶考路上交出新的成绩优异的答卷。”徐克兵表示。
禹州市小吕镇柴庄村:农业村的“突围之路”
推荐语
过去都争着在城里买房要搬出去,现在在外面安了家的都争着要回来。为啥?因为村里环境好,大伙儿日子又“甜”又“红火”,没事聚在一起拉家常、跳广场舞很舒心……
——禹州市小吕镇柴庄村村民张华伟
□本报记者 胡晨
“村里聘请了专业的老师教大家拍摄短视频、直播带货,家里不忙的都来电商直播基地听课。”
“西瓜罢园了,地里也没有活儿,我们两口子都报名!”
“我也去学学,把咱村的农产品卖到天南海北……”
近日,禹州市小吕镇柴庄村党支部书记赵亚军在村民群里发了一条微信,迅速得到乡亲们的响应。
“农闲的时候,我们经常开展电商培训,免费教大家直播带货、制作短视频、电商运营及流量变现。如今,村里很多待业青年、年轻妇女都搞起了电商,手机已经变成了‘新农具’、数据变成了‘新农资’、直播变成了‘新农活’。”赵亚军说。
柴庄村辖2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全村756户3316口人,耕地面积3019亩,是传统的农业村。
虽远离城镇、没有工业,但柴庄人奔向新生活的脚步从未停歇。在村“两委”带领下,柴庄村走出了一条以西瓜、辣椒等特色种植为主,以花生油、菜籽油、辣椒酱等农产品深加工为辅,“多点开花”的产业振兴之路。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聚焦“一村一品”,该村组建了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流转土地1700亩发展特色种植。把西瓜种植作为突破口,种植规模突破200亩,年产值达300万元,带动100多人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如今,柴庄西瓜因其瓤脆、甜度高、保鲜时间长备受青睐,还被认定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为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柴庄村成立了辣椒烘干车间和油坊,生产花生油、菜籽油、辣椒酱等产品。其中,秀美柴庄油坊建设规模近500平方米,引进现代化先进机器设备,年产值200万元以上,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以上。
在产业兴旺的基础上,柴庄村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新修水泥路8.4公里,安装路灯70盏,修建排水沟、道牙等1.5公里,新建广场游园3处,栽植百日红、万年青、中华石楠等绿化树1万余棵,完成216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使村庄实现了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转变。
此外,该村还十分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定期举办“红旗手”“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等先进典型评选、开展“五美家庭”“美丽庭院”创建等活动,连续3年为准大学生发放励志奖学金,弘扬了良好社会风尚。
襄城县颍桥回族镇东街村:古韵新颜绘“幸福”
推荐语
东街村以多元产业为引擎,假发产品远销海外,烟叶、辣椒、谷子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构建起稳固产业矩阵。通过村企共建,实现集体增收、企业增效、村民受益的“三方”共赢。该村以党建为引领,网格化管理纵向到底,推动服务重心下移,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从资源盘活到业态集聚,从环境蝶变到民生改善,东街村用实干绘出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襄城县颍桥回族镇组织委员、统战委员井远科
□本报记者 武芳
绿树掩映的街巷花香四溢,整洁优美的街角游园,老人孩童的笑声萦绕四周……日前,记者走进襄城县颍桥回族镇东街村,一幅“产业兴、环境美、百姓乐”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村室广场西侧凉亭里,固定摆放着几张石桌石凳。下午,68岁的李大爷和几位老伙计下着象棋,旁边收音机里播放着豫剧。
村北头曾经蚊蝇滋生、气味难闻的废弃坑塘,经过清淤、护坡、引入活水、种植水生植物,如今水体清澈,岸边铺设了透水砖步道,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傍晚时分,这里成了村民散步、垂钓的好去处。
翻新扩建的“幸福苑”日间照料中心里,窗明几净。每逢传统节日,村内开展爱老敬老助餐活动,全村70岁以上老人聚在一起吃饭、聊天、听戏曲,其乐融融。
隔壁的“四点半课堂”由退休老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轮值,解除了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孩子们在这里写作业、看书、做手工,安全又安心。村妇女主任王雪平说:“看着老人、孩子都有了好去处,再忙也值。”
2024年年初,面对村内假发企业恒美发制品有限公司急需扩大产能却无地建厂的困境,东街村“两委”主动靠前服务,积极争取少数民族方向扶持资金100余万元,通过盘活闲置集体土地3亩,建设标准化厂房1000平方米。
“这厂房就是按企业的生产需求设计的,水电排污都一步到位。”东街村党支部书记陈广勋指着厂房外墙悬挂的襄城县恒美发制品有限公司(东街村分厂)牌子说。厂房建成后,以年租金5万元的价格租赁给恒美公司。
这一“盘活闲置资源、筑巢引凤”的创新实践,为村集体带来了稳定收入。这笔钱已专项用于村内两条年久失修的背街小巷共500米长的硬化工程。
“以前下雨天出门两脚泥,现在路修好了,三轮车都能开到家门口,方便多了!”受益村民纷纷点赞。
如今,这片承载着无尽乡愁的故土,在汗水与智慧的浇灌下,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已然成为梦想可及、幸福可感的希望热土。
魏都区新兴街道运粮社区:聚焦“三双”工作守护“一老一小”幸福
推荐语
在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实践中,运粮社区不断探索“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网格+党建+大数据”为抓手,深耕“一老一小”特色服务,让社区温情成为幸福生活的“催化剂”。
——运粮社区党总支书记毛龙雯
□本报记者 付家宝
“社区对老人照顾得周到,孩子也有好去处,咱们住得踏实又舒心。”9月8日,在运粮社区日月苑小区,说起社区的变化,居民们满意地说。
近年来,随着辖区老年人口占比提升、儿童数量增长,“一老一小”服务需求日益突出。运粮社区深化“双认识双信任双认同”工作,通过“网格+党建+大数据”机制,让服务更精准、关怀更暖心;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志愿联动、精准服务的有效路径,实现了社区服务“有精度”、关爱关怀“有温度”、群众口碑“有高度”的全新局面。
“我们以‘党建领航’为核心,组建由党员、居民代表、专业人士组成志愿服务先锋队,将辖区划分为13个服务网格,形成‘支部牵头、网格联动、志愿参与’的服务体系。通过‘红色文化进社区’‘服务开放日’等活动增进双向了解,依托反诈骗宣传筑牢安全防线。”运粮社区党总支书记毛龙雯告诉记者,社区依托“许临e家”平台,线上收集民情、分析需求,线下由网格党员牵头落实。比如通过平台监测“一老一小”服务诉求,已精准推送健康讲座、托管信息30余次;开展红色主题活动20余次、服务开放日活动5场,吸引500余名居民参与;开设反诈骗课15场,发放资料5000余份,电信诈骗案件同比下降20%,与居民在互动中拉近距离、建立信任。
为让老年群体安享晚年,运粮社区打造“夕阳美”特色服务品牌,与健康养生机构合作建立专业活动室,引入艾灸保健服务并配备专人指导;联合辖区医疗机构为200余名80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每月开展免费诊疗,全年提供免费体检服务,用细致关怀守护“最美夕阳红”。为助力青少年成长,运粮社区构建“科技+教育”培育体系,携手专业机构打造AI科技展馆,面向学生开放并组织参观学习,依托展馆开设机器人编程课程,用创新教育点亮少年梦想。
“我们将持续深化服务内涵,计划扩建科技展馆,打造集科普体验、互动学习于一体的青少年成长空间,同时大力推进适老化设施改造升级,从细微之处提升老年群体的生活便利度。”毛龙雯表示。
建安区昌盛街道斜店社区:培育文明乡风建设和美乡村
推荐语
斜店社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推动人居环境提档升级,完善村内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居民生活宜居度和幸福感。您若有空,不妨到社区街道上走一走,欣赏这幅正在徐徐展开的业兴、景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斜店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民忠
□本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刘蕊源
街面干净整洁、鲜花簇拥路旁、绿树挺立其间……9月8日,建安区昌盛街道斜店社区绿意盎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乡村振兴,环境先行。为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居住品质,斜店社区将环境整治任务细化到人、责任到人,实行“三委”干部包片区、村组干部包街巷、党员包户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及时整修规划社区内大街小巷,通过周二清洁日、主题党日等发动党员群众开展清洁活动,极大提高了村民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去年,我们社区开展‘果树进村’活动,栽植梨树200棵,整治荒园5处,整修排水沟200米,清理社区周边杂草2公里,社区环境有了显著提升。”斜店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民忠说。
在持续提升人居环境的同时,斜店社区聚焦民生福祉,建设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设立配餐就餐室、娱乐活动室、康复保健室等,配备休息床位6张,为社区失能、半失能老人和高龄老人、独居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并常年对社区老年人和慢病患者进行点对点随访,每年组织35岁妇女进行“两癌”筛查,定期开展卫生健康教育,增强居民健康意识。
斜店社区内,一幅幅以移风易俗、孝老爱亲为主题的墙画生动、鲜活。“这些画将说教转化为直观的视觉语言,既美化了乡村环境,又让政策理念深入人心。”张民忠说,为培育文明乡风、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斜店社区将殡葬改革等纳入年度重点工作,通过村村响智慧广播、宣传栏等进行广泛宣传,并开展矛盾化解入户排查工作,倡导村民树立文明健康新风尚,去年共调解矛盾纠纷3起,促进了社区安定团结、邻里和谐。
针对群众就业需求,斜店社区精心组织开展“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免费技能培训政策宣传活动,动员居民参加叉车操作、美容化妆等技能培训,助力居民端稳“就业碗”、拓宽“致富路”。
“下一步,我们将紧密结合社区实际情况,持续改善社区居住环境,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水平,努力提升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张民忠说。
2025许昌乡村振兴发展报道详情可扫码观看
编辑:李梦源 杜鹏勃 校对:孙 辉
责编:杨 仪 终审:刘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