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6 09:34:46 来源: 许昌晨报 作者: 张铮
我要分享:
襄城县颍阳镇洪村寺村已有200多年历史的三层古楼。
核心提示
襄城县颍阳镇洪村寺村,有一座距今200多年的三层青砖小楼古朴而典雅;鄢陵县彭店镇安家村,有一座历经近200年风雨屹立至今的安氏民居;还有张潘王家宅院、赵氏民居……
城市之美,不仅在其秀美的山水风光,那烟火深处的古建民居,更是承载了千年的文化积淀和记忆。
一座座百年民居,饱经风雨仍坚固如初,斑驳的门窗凝固旧时光,成为城市共有的记忆。
9月10日,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许昌那些遍布城乡的老民居,每一处百年民居,都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距今200多年的青砖小楼依旧气派
当日,记者来到襄城县颍阳镇洪村寺村,远远地就会看到一座很气派的三层青砖小楼古朴而典雅。
走进古楼,记者看到墙壁上悬挂着“不可移动文物”的牌子,斑驳的青砖墙透出流年的沧桑,沿着台阶拾级而上,透过铁门的缝隙,依稀可见二楼的地板是厚厚的木板,墙壁上还能看到稚嫩的涂鸦,“东方红”字样清晰可见。
“根据《李氏家谱》查证,古楼始建于李氏第七世或第八世,即清乾隆年间(1786年)前后修建,距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古楼主人李良甫告诉记者,古楼是襄城县北部仅存的年代最早、楼层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
据考证,该宅院是一座中国传统的四进式穿堂楼院,后设花园,东西宽25米,南北长90米。建筑面积975平方米,大小房间66间。
主体建筑自北向南依次分为主楼大堂、二堂、三堂、四堂;主楼大堂最高,二堂、三堂、四堂渐次递减,体现出大堂至高无上的地位。
大堂坐北朝南,东西长7.6米,南北宽4.3米,高9.9米,墙体为蓝砖结构,墙厚55厘米,属三层楼房。
根据李良甫手绘的古楼平面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到各堂屋左右两侧以廊道连接前后院落,自前大门经四堂、三堂、二堂通往大堂,设中间过道,方便主人和家人日常过往(下人日常走两侧廊道)。中间设天井,形成“四水归堂”的建筑格局,体现“四方聚财”的民间建筑理念。
庭院东西两侧建有厢房和书斋,屋上有雕梁画栋,门窗饰以“福”“禄”“寿”等图案。大堂屋北边设有后花园,中轴线正北置有后门。
前门面向南方,为砖木结构,顶上五脊六兽,筒瓦扣边,猫头滴水;顶下木雕镂空,砖雕凸出,布局合理;两扇木质的门扇上方刻有匾额,大门两侧为一对守护平安的石狮子。
如今,李良甫祖宅原建筑院落随着岁月的更迭,逐渐被家族后人拆分,现存的主楼大堂和东侧配房因年久失修,曾先后在1963年和2014年进行两次修缮。2017年,李良甫祖宅被襄城县列为不可移动文物。
这座百年古宅是名人故居
在长葛后河镇后河社区一隅,绵绵秋雨落在一座经过修葺的古民居上,许昌市人民政府立的“杨佩璋故居”石碑昭示着这座宅院的与众不同。
在清代,长葛出过九个进士,进翰林院当过庶吉士的有两人,一个叫黄孟甫,嘉庆六年(1801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坐馆三年研修后未能晋升翰林,只授了个安徽望江县知县。另一个就是长葛人耳熟能详的杨佩璋,他是清代长葛唯一的一位翰林。
杨佩璋为官清廉,不追逐名利,在历史文献中很少见到其踪迹,现遗留只剩下长葛市档案馆馆藏的手抄本《杨氏家谱》、长葛市文物管理所收藏的杨佩璋四扇屏、位于后河社区的杨佩璋故居。
《长葛县志》记载有杨佩璋的史料:“杨佩璋以廉洁自守、以忠贞处世、不事逢迎。惜内向不露,所遗作品甚少。”杨佩璋刻苦发奋、饱学多识、居官清正、心系百姓的光辉形象及其众多动人传说在民间代代相传。
据考证,杨佩璋故居建筑群为清代建筑。原建筑群以三层楼为中心,由三组三进式四合院组成,是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三进式四合院。现存过厅,二进院正房及东、西配房,绣楼,桂月楼,日月楼共计6栋36间,均为硬山式建筑。整个建筑,布局主次分明,严谨对称。1998年公布为长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佩璋故居代表了我国北方民族建筑文化特点,承载的文化传统与文明积淀,是那个时代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2009年,杨佩璋故居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定为名人故居,现在是长葛市重要文化旅游景点之一。
青砖小瓦间透露出岁月的痕迹
漫步在许昌城乡,列为不可移动文物的老民居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的墙面,宛如一位历尽沧桑的老者,青砖小瓦间透露出岁月的痕迹,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
张潘王家宅院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浓厚的居民风情,成为当地著名的文化景点。宅院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整体坐北朝南,东侧设有花园。建筑风格简约而不失精致,硬山式结构与灰瓦盖顶相得益彰。
正房悬挂着一块清嘉庆十六年的红地金字“仰给仁人”匾额,彰显了宅院的历史韵味。大门、影壁以及主房的多处砖雕,工艺精湛,细节丰富。花园入口处,一座三滴水样式的月亮门,门楣上饰有“紫气东来”的砖雕,为宅院增添了一份雅致。
安氏民居位于鄢陵县彭店镇安家村,始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原先规模较大,有多个院落,现仅存北院和南院,有正房一所、厢房一所、过厅二所,主楼坐西朝东、古朴典雅。安氏民居过厅、厢房均是单檐硬山楼阁式建筑,门窗、柱子、扇屏等木雕构件取材考究、工艺精美,现存建筑布局完整,对研究中原地区清代民居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安氏民居是在2007年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属于清晚期民居建筑。2008年,安氏民居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鄢陵县文物部门对安氏民居实施了修缮工程,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文物的历史信息。
鄢陵县张桥乡西许村的赵氏民居建于1917年,建筑形式为四合院式,青砖黛瓦,古朴端庄。其建筑形制、处理手法具有河南地方特色,是中原地区不可多得的单体木构建筑群,具有较高的文物研究价值,为研究当地建筑的布局、形式风格、结构特点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例证。
这些老房子,宛如一部鲜活的历史长卷,它默默地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辉煌与沧桑,同时也见证了时代的巨变。尽管时光已经将它侵蚀得破败不堪,但它所承载的那无数珍贵的记忆与故事,却永远铭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老民居静默地蜷缩在时光的角落,曾经的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的场景已不复存在。然而,它们所承载的珍贵记忆,以及每一座建筑里所上演的动人故事,还将继续……
编辑:王 婵 杜鹏勃 校对:赵 欣
责编:李 炎 终审:刘俊民
附件: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