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换道跨越打造发展新引擎——禹州市“四大提质行动”推动产业升级城乡融合

入秋后天气逐渐转凉,气温渐渐下降,但在位于中原大地的禹州市,却依然涌动着火热的发展活力。

今年5月,第七届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名单公布,禹州市榜上有名;6月,禹州市4家企业入选河南省首批数据企业库;上半年,禹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16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96亿元……

一组组亮眼数据背后,是禹州强力实施党建引领、产业转型、城乡融合、绿色发展“四大提质行动”的坚实步伐。

党建引领提质

红色引擎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有关村庄发展的事,乡亲们谁都不愿拖后腿!”9月15日,在花石镇河东张庄村党支部会议室,村党支部书记石红松指着墙上的网格图介绍说,村里推行“党员联户、干部包片、支部会商”机制,实施“片区+积分”网格化治理,村民们从“站着看”变为“争着干”。

这个曾经的普通村庄,如今拥有400亩特色农产品产业园、年产值超10亿元的民营经济集群。村“两委”盘活资源,创新“党支部+公司+农户”模式,成立旅游开发、餐饮等公司,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突破4万元。

几十公里外的文殊镇樊岗村,则是另一番振兴图景。村“两委”立足“两岭夹一沟”的地理特点,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土地、治理荒沟,带领村民发展中药材种植、果蔬采摘等特色农业。

“我们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实现村民变股东、年年有分红。”樊岗村党支部书记王宏义说,合作社成立以来,已累计分红超过95万元。

两个村庄的华丽蝶变,源于禹州持续夯实基层基础的坚实努力。该市聚焦“五基四化”目标任务,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创新实施“四定一比选”机制,定岗锻炼、定人帮带、定期培训、定项考核,增强村级“头雁”队伍能力。同时,公开选调50余名城市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参与社区服务管理,并将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报到党员编入70个城市社区网格在职党员功能型党支部,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

“我们按照‘资源整合、功能综合、多格合一’思路,将全市村(社区)划分为5278个网格,织密基层治理‘精细网’。”禹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已成立“6+x”服务队4205支,组织发动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产业转型提速

科技创新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在禹州市成磊建材有限公司综合信息中心,工作人员轻点鼠标,数公里外的无人挖掘机便开始运行,精准执行装载命令。巨大的实景屏上,采矿区的每一个细节实时呈现。

“我们拥有智能采矿管控、综合生产执行两大平台,融合了安全生产预警系统、双重预防机制、可视化监控、电子围栏及人员定位五大安全应急装备系统,使矿山开采实现‘本质安全’。”公司安全环保部部长穆磊自豪地说。通过植入智能“芯片”,这个传统建材企业焕发生机。

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是禹州产业转型的鲜明特色。在河南大张过滤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企业自主研发的智能化滤板加工生产线只需要一名工人,一天就可以完成12名工人的工作,铣板、钻孔、打孔、装把等工序全部一体化完成。

“落后就要挨打,不转型就要被淘汰。”公司董事长张振利告诉记者,公司先后投资数千万元,引进机器人焊接、全自动智能注塑机等高端设备,对生产线进行了全面升级。2024年打造的“过滤装备工业互联网平台”,将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不仅实现了全球过滤产业的互联互通,还探索出线上线下展销服务“一体化”的全新产业模式,产品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

除了“头部”企业引领,一大批新兴小微企业也在禹州异军突起:七方超硬材料制品有限公司批量采用智能化生产线,产品远销国内外;新佳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彩色大颗粒钻石培育和功能性金刚石及金刚石热沉片等高端材料研发与生产,依靠科技“点石成金”;厚生堂中药有限公司研发出中药“无汁蒸制技术”,先后获批5项国家专利……

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百业兴。禹州明确了“184”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产业转型升级之路,重点发展煤炭、建材、装备制造(铸造)、中医药、钧陶瓷、发制品、薯制品、新型材料八大产业,加快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步伐。

截至目前,该市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4家,拥有“瞪羚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118家;打造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63家,拥有省级“智能工厂”6家、“智能车间”7家;2024年通过认定备案的科技型中小企业352家。科技创新正成为禹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引擎。

城乡融合提效

协同共建绘就宜居宜业新画卷

在神垕镇槐树湾村,山间小道蜿蜒而上,钧瓷工坊错落分布,艺术墙绘独具特色。村口“国际裸烧陶艺村”的标识格外引人瞩目,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拍照。

“我们发挥资源优势,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老村闲置房屋统一规划,吸引了来自湖北、安徽、江苏和周口、南阳、信阳等地30多位陶艺家入驻创作。”槐树湾村党支部书记赵红伟介绍,村里已形成涵盖钧瓷烧制、乡村旅游、参观研学等内容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年产值超500万元,游客量超1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0余万元。

槐树湾村的探索,是禹州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促进融合发展的精彩篇章。该市以高质量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契机,稳步推进四项改革任务: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进村转化机制、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体制机制。

着眼提升城市品质,持续补齐城市发展短板,完善基础设施功能。2025年组织实施的70个城市更新项目中,截至7月底已开工54个(其中已完工12个),开工率达77.14%。同时,统筹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提升、和美乡村建设,打造出省级“和美乡村”20个、“富美乡村”97个,“洁美乡村”实现全覆盖。

在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并连年入围全国综合实力、绿色发展、投资潜力、科技创新、新型城市化质量百强县(市)榜单之后,今年5月,禹州成功夺得“全国文明城市”这一沉甸甸的“国字号”招牌。

绿色发展提标

生态优先谱写金山银山新篇章

煤炭产业曾是人们心中不折不扣的“黑色产业”,而如今走进禹州的煤炭产业区,却是另一番“绿色天地”。

在位于花石镇夏庄铁路物流园的河南禹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密闭厂房内,自动喷雾抑尘设施有序作业,除尘车往返穿梭,一列满载精煤的运货火车缓缓驶出……

“我们既算经济账,又算生态账。”公司负责人李亮亮说,公司坚持“以煤为主、多元发展、循环经济”思路,打造智慧厂区管理平台,实现了“煤不见天”、清洁生产、绿色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禹州坚持生态优先,在引导传统产业转“绿”的同时,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

地处西部山区的鸠山镇闵庄村,曾是个日进斗金的“煤矿村”。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村里转变思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探索生态农业与休闲旅游相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

“我们现在种了4300多亩杏树、150多亩花椒树和300多亩其他果树,每年举办‘杏花节’‘杏果采摘节’,带动农家乐、民宿发展。”闵庄村党支部书记杨建恩介绍,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8000余元。

如今的闵庄村,道路宽阔,花木成行,河道清澈,山坡披绿,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河南省特色旅游村”等称号。

传统产业向“绿”而行生机勃勃,特色产业逐“绿”而生增添动能。禹州通过改造提升煤炭、建材等传统产业,谋篇布局新能源、新型材料、绿色环保等未来产业,统筹推进生态修复,将生态底色深植于经济发展每个环节。

从依赖资源到换道跨越,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升级,禹州正以“经济大县、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紧盯“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战略目标,坚持党建引领、生态优先,凝心聚力抓项目、拼经济、促发展,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新篇章。



编辑:李灏    责编:肖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