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园林部门开展药物防治工作。
园林工人喷洒药物,抑制“小白虫”。
阅读提示
市民刘红军来电:令人讨厌的“小白虫”今年为什么这么多?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消失?尤其是最近秋雨连绵,雨过天晴后“小白虫”更多了,一出门就扑面而来,骑车根本不敢张嘴,有时还会钻入鼻孔内。
本报记者张铮核实报道:今年,很多市民都感觉“小白虫”特别多。根据天气预报显示,新一轮的降水又来了。许多市民都提出疑问:恼人的“小白虫”能不能随着降雨而消失?
令人讨厌的“小白虫”是啥?
“最近一段时间,我都不想出门,感觉成群的白色小飞虫扑面而来,时不时撞到脸上,令人防不胜防。”谈起令人烦恼的“小白虫”,刘红军这样说。
那么,这些令人讨厌的“小白虫”究竟是啥?
记者从我市园林部门了解到,“小白虫”叫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子。它们属外来入侵物种,属同翅目、粉虱科,其寄主范围十分广泛,包括蔬菜、农作物、花卉、杂草、林木等600余种植物,每年8到10月会迁飞到城市园林树木以及花草上继续为害,但对人体没有直接危害。
白粉虱具有繁殖能力强、繁殖速度快、适生区域广、防治难度大等特征。
白粉虱成虫和若虫吸食植物汁液,被害叶片会褪绿、变黄、萎蔫。
原本在农田出没的虫子为何会“进城”?
那么,原本在农田出没的害虫为何会“进城”?
其实,白粉虱大多生活在城郊农田,每年7—9月是繁殖的旺盛期,具有寄主广泛、体被蜡质、世代重叠、繁殖速度快、传播扩散途径广、抗药性强等特点。
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秋凉后,城区温度高于农村地区,白粉虱随气流开始大量进入城区。
白粉虱不能在野外自然越冬,但随着温室等栽培模式的推广和普及,为白粉虱的周年发生提供了条件。
白粉虱世代重叠,一年可发生11—15代,加上近年来城市绿植面积不断扩大,原本生存在大棚的白粉虱开始转移到城市中来。
“小白虫”该怎样防治?
白粉虱的防治属于世界性难题。
在防控方法上,主要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如销毁铲除虫株,设置黄板诱杀成虫,释放丽蚜小蜂、瓢虫、蝽类等有效天敌,使用防治烟剂进行熏杀等。
对普通市民来说,最有效的方式是使用黄色粘虫板灭杀,因为这类虫子有强烈的趋黄性。
不过,白粉虱不会像蚊子一样主动叮咬人,本身对人体无害,并且随着天气转冷,白粉虱成虫羽化盛期结束,白粉虱的繁殖生长将受到遏制,数量也会慢慢减少,在空气中3—5天会自然死亡,所以大家不必恐惧。
在白粉虱高发期间,如果没有防护措施,很可能被吸入口鼻或飞入眼中,对身体造成不适,建议外出时最好戴上眼镜和口罩。
许昌如何治理“小白虫”?
白粉虱具有繁殖快、迁徙性强等特点,需社会广泛参与、部门联动、群防群治。
根据往年的防治经验,市园林绿化中心“第一时间”下发关于加强白粉虱防治的通知,要求各区园林主管部门及时做好综合防治,并指导各园林部门分批次开展集中防治。
自8月份以来,我市园林绿化部门连续作业,对主次干道行道树喷洒药物,对公园等局部区域进行人工消杀作业,以减少虫源基数,保障绿化苗木正常生长,尽量减少白粉虱滋生、繁殖。
同时,各区园林绿化部门根据《许昌市中心城区秋季园林植物养护的通知》的要求,采取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综合治理措施,加强白粉虱等病虫害防治,压低虫源基数,努力为市民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降雨能让“小白虫”减少吗?
不少市民会有这样的疑问,最近降雨比较多,虽然下雨时不见“小白虫”,但是雨一停“小白虫”就会铺天盖地冒出来。
其实,降雨虽能净化空气,但对许多市民来说,他们更关心一个切身问题:降雨对恼人的白粉虱究竟意味着什么?
答案或许和许多人的直觉相反。真正能有效抑制白粉虱的,并非雨水本身,而是紧随其后到来的持续性降温。
“一场秋雨一场凉。”受降雨和冷空气的双重影响,9月17日后气温下降明显,从本周周三开始,许昌的最低气温已跌至“1”字头,尤其是9月19日,最低气温可能只有13℃。
“小白虫”什么时候能消失?
“干生虫,湿生病。”今年黄淮大部区域天气呈干旱状态,这为白粉虱的爆发提供了契机,尤其是气温在25℃—30℃的9月份,更加适合白粉虱的繁殖。
昆虫专家提供的资料显示,白粉虱最理想的生长环境,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温度在25℃至30℃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在60%至80%之间。
不过,低温是白粉虱的主要克星,一旦气温降至25℃以下,白粉虱数量就会逐渐减少。
此外,随着天气转冷,白粉虱一部分会随气流迁飞,一部分会自然死亡。9月下旬,随着气温逐步降低,“小白虫”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编辑:王 婵 杜鹏勃 校对:常 烨
责编:李建山 终审:刘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