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厚植民生福祉 书写温暖答卷

——许昌市五年来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2年,我市被省民政厅表彰为高品质提升普惠养老服务先进市,同年8月,全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在我市召开;

2023、2024年,我市在年度全省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综合评价中均获得优秀等次;

2025年,我市被确定为国家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襄城县被确定为全国社会救助创新实践揭榜挂帅单位……

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映照着我市民政事业发展阔步前行的铿锵足迹。五年来,许昌民政人始终秉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聚焦民众期盼,全力完善城乡社会救助网络,稳步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强社会治理服务能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果斐然。

聚焦“一老一小”撑起民生服务“幸福伞”

9月20日,天气晴好。建安区河街乡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内,66岁的代随山老人与老伙计们惬意聊天。“这里环境好,每天饭菜不重样,还给发衣服,住在这里真享福!”老人对这里的生活十分满意。

养老,事关民生冷暖。近年来,我市构建四级书记抓养老工作格局,建立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出台《关于推进“12345”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及《许昌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编制《许昌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3—2035)》。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县级特困供养机构7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28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922个、农村幸福院310个、老年助餐场所471个,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8453户,成功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

不仅如此,我市还积极探索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在高端养老服务领域,将投资近1亿元的老年综合福利大楼打造成“城市养老综合体”,可服务周边30平方公里的老年人;在基层养老服务方面,对79家乡镇敬老院进行全面提升改造,推动39家乡镇敬老院成功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为提升养老服务能力与水平,我市充分发挥高校(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作用,完善“1+3+X”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并建立养老护理员入职补贴奖励制度。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培训养老从业人员3.1万人次,具备执业资格的专业服务人员达2284人;建成市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通过拓展功能、延伸服务,持续推进养老服务智能化升级。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5年来,我市将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由每人每月800元、1200元提高至1174元、1567元;充分发挥市、县、乡、村四级儿童福利工作网络作用,加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权益保障。市社会福利院全面启动“开门办院”模式,在全省首开先河成立机构内公办培智学校,为特殊儿童照亮前行之路。

强化兜底保障织密基本民生“保障网”

“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现在我不但有低保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还通过公益培训找到了工作,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长葛市坡胡镇居民胡某因意外造成肢体三级残疾,在民政部门和社工站工作人员的帮扶下,他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兜”住困难群体,“保”住基本生活。我市出台《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加快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充分发挥“大数据”+“铁脚板”作用,依托全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由村(社区)社会救助协理员定期走访排查;在乡镇(街道)设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窗口,市、县两级开通救助热线,广泛运用社会救助评估程序,确保及时发现并救助困难群众。同时,我市建立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将低保、特困、小额临时救助审核确认权下放至乡镇(街道);非本市户籍、本市户籍人户分离人员持有居住证,即可在居住地申办低保、临时救助,让救助更便捷、更暖心。

我市还探索构建“自然启动、平战结合、快速反应、联动共治”的“1+N”救助模式,在173个福利彩票销售站设立临时救助点;创新开展流浪乞讨人员大排查、大回访、大落实“暖窝”专项行动,全力避免他们再次外出流浪。

在关爱残疾人方面,许昌同样不遗余力。过去5年,我市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由每人每月60元分别提高至81.5元、87元,累计发放补贴资金3.13亿元;建成拥有480张床位的市精神康复福利中心,新建、改造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设施100余所;实施“精康融合行动”,打造“1+5”综合性社区康复服务网络,覆盖中心城区187个社区,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关爱服务。

社会救助,不仅要有“精度”,更要有“温度”。5年来,我市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不低于520元提高到70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不低于4000元提高到6672元,累计发放低保及特困救助资金24.37亿元,保障了全市10.5万名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我市探索“救助+慈善”模式,建立慈善超市9家,在中心城区建成“莲城救助家园”18个;市、县两级分级建立“困难群众救急难慈善专项基金”,已募集资金627.85万元,救助困难群众6000余人次。

立足群众需求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基层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近年来,我市民政部门以深化为民服务为主线,统筹推进殡葬管理、婚姻登记和区划地名管理等工作,不断推动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坚持公益属性,深化殡葬改革。累计投入2.5亿元,实现市、县、乡三级公益性公墓全覆盖;基本殡葬惠民政策由8项增加至11项,5年来共免除群众基本丧葬费1.1亿元;出台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1000多个家庭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方式,累计节约丧葬费2000余万元。

——推进婚俗改革,倡树婚恋新风。积极探索“婚姻服务+”模式,打造景区公园式婚姻登记点2处、户外颁证基地10处;5年来累计办理婚姻登记20.6万对,其中“跨省通办”4225对;以2022年鄢陵县入选全省婚俗改革实验区为契机,将大马镇义女社区作为试点,推动形成“三比三不比、三用三不用”的文明风尚,倡树健康婚恋观。

——优化区划地名管理,助力城乡融合发展。全市6个镇、3个村入选河南省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市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示范片区的20个乡镇(街道),被纳入“乡村著名行动”省级试点;市、县两级累计命名乡村道路2342条,命名数量与时效均全省领先;培育打造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名公共品牌,推出15条乡村地名旅游线路,让地名文化赋能乡村发展。

——加强社会组织管理,促进健康有序发展。严把社会组织“登记关”和“监督关”,目前全市登记社会组织2210家,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覆盖”,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全面完成;常态化排查整治“僵尸型”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助力乡村振兴等工作,累计投入资金2.27亿元,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弘扬公益慈善文化,发展壮大慈善力量。扎实开展慈善组织管理漏洞和风险隐患排查专项行动,推动实施“阳光慈善”工程;广泛开展“中华慈善日”宣传活动,2020至2023年,“99公益日”活动累计募集资金4亿元;5年来,全市累计销售福利彩票14.8亿元,筹集福彩公益金4.7亿元,其中留用我市1.04亿元,为公益事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站在时间的坐标轴上回望,一项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是我市民政工作者交出的温暖“民生答卷”。站在新起点上,我市将坚定不移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以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民生温度”,为“两融五城四跃升”建设贡献民政力量。

编辑:毛志刚  刘靖雯     校对:张良

责编:肖涛                 终审:杨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