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金秋礼赞丰收曲 许昌大地硕果盈

——许昌市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侧记

活动中,来自禹州市朱阁镇大陈村的商户展示自家种的水果。本报记者 吕科 摄

幸福的歌儿唱起来,秋收的果实晒起来,火红的日子乐起来……

9月23日,以“庆农业丰收,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许昌市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在禹州市体育馆举行。来自全市各地的79家企业,带着140余种“土特产”齐聚一堂,将丰收的喜悦与成果,浓缩成一幅五彩斑斓的现代农业画卷。

走进会场,琳琅满目的农产品令人目不暇接,空气中弥漫着瓜果的香甜。这不仅是一场展销会,更是一个生动的舞台,讲述着新时代农民奋斗的故事,展现着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在展区一角,来自火龙镇的包丽春正热情地向围观群众介绍她的“玻璃脆”甘蔗。她的抖音账号拥有近5万粉丝,单场直播能吸引数百人观看。“我种甘蔗已经9年了,今年种了20亩,每亩地产量约3500棵。”包丽春自豪地拿起一节甘蔗,“我们的甘蔗比广西的还甜,很多客户等不到成熟就抢着要了。”

包丽春不仅是位种植好手,还是位营销达人。她率先采用真空包装,通过直播带货,将田间地头的甜蜜直接送达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手中。“今年才刚开始直播,还在摸索。”她坦言,最近遇到了包装漏气的问题,正在积极解决。从传统种植到“云端”销售,包丽春的故事正是现代农业转型的一个缩影。他们不再仅仅是生产者,更是懂技术、善经营、会营销的“新农人”,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自己的丰收篇章。

“我们的柿饼软糯香甜,供不应求!”禹州市天泽果业的负责人冯清让正耐心地讲解。他从事柿子种植已有20余年,是当地有名的种柿子老把式。他介绍,村里种植的柿子是从陕西富平引进,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和选优,才有了今天糖分高、肉质细腻的优良品种。

如今,在磨街乡刘门村,柿子种植面积已达4800亩。丰收的柿子不仅鲜卖,还被加工成柿饼、柿子醋、柿子酒,柿叶也被加工成柿叶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我投资了100多万元建了加工厂,开发了5种产品。”冯清让的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从一颗小小的柿子,到一个产值可观的富民产业,这背后是无数老农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匠心与坚守。他们用时间沉淀品质,用产业带动乡邻,用辛勤汗水浇灌出了“致富硕果”。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干,干事创业的关键是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禹州市花石镇白龙村党支部书记王战宏说。在该村的展台上,金黄的蜜本南瓜堆成了一座小山。据介绍,这些南瓜是该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在巴旦木树下套种的。这种“林下经济”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走出了一条产业振兴的新路子。

“我们的蜜本南瓜营养价值高,β-胡萝卜素含量是胡萝卜的1.5倍,深受消费者欢迎,回购率很高。”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道。如今,白龙村种植蜜本南瓜100余亩,带动300人次参与管理种植,有效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2023年,该村的蜜本南瓜产量突破5万公斤,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白龙村的故事,正是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共赴富裕新征程的生动实践。

展销现场,一位正在品尝晚秋梨的市民张女士对记者说:“今天真是大开眼界,没想到我们许昌有这么多好东西!这个梨又脆又甜,还没有渣,我已经加了果农的微信,准备周末带孩子去采摘。”她手中拿着的梨,是来自禹州市朱阁镇大陈村陈世军种植的晚秋梨。今年53岁的陈世军有十几年的果园种植经验,他坚持绿色防控,种植的每批水果都有检测报告,严谨的管理换来了丰硕成果。

丰收节上每一个展台背后,都是一个关于奋斗、创新与希望的故事。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奋斗谱写出时代新篇。这不仅是农民的节日,更是对所有辛勤耕耘者的礼赞。此刻,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笑容写在农民脸上,幸福钻进农民心里,丰收的故事未完待续。


编辑:刘磊  刘靖雯     校对:樊迎喜

责编:毛志刚             终审:杨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