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5 09:08:47 来源: 许昌日报 作者: 刘革雨
我要分享:
近日,老同学陈保民兄把他新近出版的《四季如歌》及诗稿《岁月如风》《人生如梦》送给我。三部诗词集,近千首诗词,堪称煌煌大作。我先睹为快,深深为老同学取得的创作成就而骄傲。保民兄年长我六岁,已过古稀之年,三部诗词集,是他退休以后含饴弄孙之余创作的,个中甘苦,唯有自知。
1978年11月,一群来自乡村、厂矿,年龄参差不齐的年轻人,走进满目沧桑的许昌师专。三年同窗,换过三次寝室,我和保民兄一直在同一屋檐下学习和生活,朝夕相处。印象中,保民兄学习刻苦,性格沉稳耿直,谈吐风趣幽默,有老大哥风范。记得学习《古代文学史》中的汉乐府时,保民兄活学活用,信口吟出:“皎皎信阳女,黑黑鲁山汉。”是时,同寝室鲁山籍的庄运同学正和信阳师院一女生恋爱,大家一听,哄然大笑。或许,这就是保民兄最早的诗歌创作吧。
其实,保民兄在文艺创作上出道很早。中学毕业后,他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20世纪70年代初,他就开始戏剧创作,先后创作了小戏剧《下乡》《春燕》,并在县乡演出,成为鄢陵县小有名气的戏剧作者。早年的文艺创作实践,为他今后的诗词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杜甫的这两句诗,似乎是陈保民晚年生活的写照。陈保民是20世纪多灾多难的50年代生人,历经“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四清”运动、十年“文革”,也参与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风风雨雨,历尽沧桑。退休以后,脱离了繁忙的政务,想起诗与远方,积压多年的创作欲望,像一口沉睡多年的老井,喷涌而出。
陈保民把自己的第一部诗词集起名为《四季如歌》,看似普通,实则极有深意。作为农家子弟,虽然在城市生活了几十年,挥之不去的仍是熟悉的泥土芳香。思念故乡,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享受四季风光,这是陈保民创作的主要题材,可以说是三部诗词集中着墨最浓的地方。
陈保民的第一部诗词集《四季如歌》的第一首诗就是《七绝·小村晨雪》:“晨曦初露雪茫茫,大地无痕好梦长。鸡犬三声问巷里,炊烟袅袅伴霞光。”描写豫中平原一个小村初雪的早晨,白雪一片,大地无痕,雄鸡脆鸣,炊烟与霞光相映,静谧、辽阔,多美的一幅油画啊!多年以前,诗人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早晨,肩扛着行李卷,怀里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离开了乡村。从此,这幅场景就定格在诗人的脑海里,直到两鬓斑白的今天。
出身农家的陈保民熟悉乡村生活,对四季轮回、二十四节气极为敏感。春夏秋冬,像是人的一生,对岁月缱绻的讴歌其实是对人类生生不息的生命赞美。在陈保民的诗词中,春夏秋冬的题材反复出现。翻开《四季如歌》,扑入眼帘的就是《七律·早春》《七律·大寒》《古风·惊蛰》等数十首诗,这些诗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既是对季节的歌吟,又是对岁月流逝的依依不舍。这类诗词中,我最喜欢他的《七律·农家》:“日偏正午见西斜,一阵凉风入万家。童少墙头摘枣果,老翁篱下采窝瓜。小姑庭院逗花犬,婆媪厨房煮晚茶。最是妇媳无用出,闲观蝶彩戏残花。”品读此诗,好似在观赏一幅杨柳青的风俗画,似乎能听到农家小院传出的喜乐融融的欢笑声,颇有陶渊明诗味。读陈保民诗词,可以看出,他非常喜欢陶渊明,“枕上难得陶氏卷,秋风一梦醉南山”(《七绝·入伏》)。诗人喜欢陶渊明,读陶诗,学陶诗,向往陶渊明回归自然的洒脱生活。
咏史咏物,借古喻今,借物喻人是古典诗词反映社会生活的表现手段,也是陈保民诗词创作的重要内容。陈保民长期在党政部门供职,熟悉历史特别是三国文化。对此,诗人选取具有许昌特色的历史事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熔史事、景物、政论、抒情为一炉,寄托自己的情感。请看《满江红·灞陵桥怀古》:“汉月当空,石桥上、星光惨淡。应所见、凤龙旌辇,马蹄声远。归汉辞曹女人泪,过关斩将英雄汉。走麦城、头断血飞崩,何悲惨。石梁水,长漫漫。关帝庙,青烟散。叹英雄末路,终归早晚。暮鼓晨钟明日续,丝竹琴瑟何时断?抬望眼、对剑影刀光,何惧战!”诗人选取许昌人熟悉的灞陵挑袍故事,再现了1800年前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同类诗还有《七律·祭春秋楼》,称赞一代豪杰“桃园结义心自许,叔嫂二宫议义真。”感叹“英雄末路情何奈,一缕青烟又落空”,歌颂了关羽在人民群众中忠义英雄的形象,也道出了几千年中国历史中“才子佳人香粉泪,帝王将相剑刀寒”(《七律·读史》)的残酷事实。
陈保民的咏物诗也很有特点。他善于观察,把自己的人生感受融进景物中,物我一体。如《七绝·蜡梅》:“独怜冬雪暗生香,一串金花吐玉芳。不羡寒风吹万里,却陪陋舍立春窗。”还有《七绝·咏梅》:“梅花傲雪展芳颜,千古骚人染墨笺。老朽不识颜若玉,低音拨断一琴弦。”诗人出生于蜡梅故乡鄢陵,对蜡梅冰清玉洁的品德情有独钟,寥寥几笔,蜡梅的高贵形象就展现在世人面前。《七律·咏柳》也是一首咏物好诗:“春风送暖柳先知,嫩手纤纤拂碧池。尽赏鸳鸯交项颈,又伸枝翠踏黄鹂。彩虹映照三千里,舟渡轻漂几声笛。折柳送别情侣泪,遥遥古道马飞蹄。”柳树是中原大地上常见的一种植物,虽不高大,却是人们心中报春的使者;虽不华美,人们却折柳诉说友情,柳树之美,跃然纸上。
陈保民的三部诗词集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同学友人诗词唱和的作品。这些诗词,清正和雅,显示出对世事人生的达观心境,抒发了同学友人之间愈久愈浓的友谊之情。如《七律·和庄运兄窗友禹州会》:“开科考第四十年,旧友同窗会眼前。海阔天空任鸟翥,才高品贵胜先贤。鬓霜莫道桑榆晚,钟鼎敢当后世传。遥望前程将去近,临风把酒作笑谈。”此诗干净明快,追忆我们这一代恢复高考后考入大学的喜悦之情。40年前,我们搭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列车,海阔天空任飞翔,在各自岗位上辛勤劳作,无愧于时代。然而,我们这一代都是吃过苦的,同学李河山少年时挖过煤,刚刚退休,好日子没过几天,便因病去世,令人扼腕叹息。“年少挖煤几死活,甘来苦尽幸福多。长嘘好汉无多寿,怒向阴曹问阎罗。”(《七绝·悼河山兄》)短短四句诗,道尽一个农家学子坎坷的一生,读之悲痛泪下。
最后,我还想对陈保民诗词艺术特色叨扰几句,对他在诗词技法上不懈的努力探索,形成比较鲜明的创作风格表示由衷敬佩。
逸怀爽气,词语清丽。综观陈保民的三部诗词集,题材丰富多彩,诗风明快朴实,洒脱通俗。诗人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运其神思,把现实的景物与浪漫的诗意结合在一起,融入诗中,使读者能感受到强烈的诗词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七律·秋望》八首,请看第一首:“万里秋高淡淡云,青山寥廓远孤村。野畴陇上收禾稼,江水雾烟停渡轮。辞舍离家归闹市,坚心创业住楼群。斑斑白发身已老,扛鼎将来有后人。”这八首诗结构严谨,视野广阔,慷慨激昂。很显然,这八首诗深受杜甫《秋兴八首》影响,但格调不同。陈保民的八首诗,全景式地描绘、歌颂了改革开放的壮丽时代,表达了古稀老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胸怀,也诠释了“老夫喜作黄昏曲,满目青山夕照明”的美好愿望。
善于用典,诗意浓郁。借用典故表现现实生活,是传统格律诗词常用的写作手段,用好典故能使诗词语言更加精炼,诗意更加深邃浓郁,诗词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陈保民自幼饱读诗书,又是恢复高考后考入大学的文科生,具有扎实的古典文学基础,在诗词创作中用典自如,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如:“鱼车复有求何所,大道归一再涅槃。(《七律·人生感悟》)”“人间自有逍遥处,武陵打渔向桃源。(《七绝·向桃源》)”“欲采琼枝花一朵,当心还要问瑶台。(《七绝·玉兰花》)”“北国相念三千里,之子于归盼信鸿。(《七绝·思君》)”用典娴熟,意蕴深邃,诙谐有趣,平和自然,极大地丰富了诗词的表现力。
格律严谨,朗朗上口。既然创作的是旧体诗词,那就要讲究诗词格律。目前,喜欢写旧体诗词读旧体诗词的作者、读者很多,充分说明旧体诗词仍有顽强的生命力。陈保民说他喜欢旧体诗词,喜欢旧体诗词独特的音乐节奏和朗诵时所产生的美感。所以,陈保民在写诗填词中,严格遵循诗词格律要求,其作品读来韵味悠长,朗朗上口。我们欣赏一下《七绝·端午》:“报国不愧文人胆,谏死难得梦未圆。狗苟蝇营非丈夫,民声千古换屈原。”“粽香祭奠慰英魂,美味难拂壮士心。疾愤悲鸣啼泣血,长歌一曲叹骚人。”“离骚诵罢奏长琴,天问九歌唱古音。明志何为投水去?操刀奋力戮敌人。”三章绝句,构思绮丽,节奏明快,朗朗上口,一气呵成,唱荡气回肠之情,抒疾恶如仇之愤,是一组难得的好诗。
保民兄已是70多岁老人,他的创作势头依然旺盛。在网上、微信朋友圈里,经常看到他的新作,网友们热情点赞他的作品,评论他的作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希望保民兄诗词创作道路越走越宽。
编辑:兰民 刘靖雯 校对:艾文
责编:杨仪 终审:杨红卫
附件: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