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日,透过文物探秘“粮食的故事”

2025-10-17 10:35:12  来源: 许昌晨报  作者: 张铮

我要分享:

摘要:

东汉釉陶磨。资料图片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内展品。资料图片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先民们洞察天地万物规律,创造了绵延不绝的农耕文明。

《朱子家训》有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让我们通过许昌市博物馆、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内的馆藏文物及老物件,一起探秘许昌“粮事”。

石磨,碾磨中的粮食加工

提起石磨,大家并不陌生。

“磨”在中国古代是一种特别重要的粮食加工工具,其作用可概括为磨面和磨浆两个方面。磨浆为豆腐的发明提供了技术条件,磨面则堪称小麦种植普及和面食替代粒食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古国之一。在距今10000年至8000年间,我国已形成了以水稻为代表的南方水田农业和以粟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两大系统,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但收获后的粮食,无论是水稻还是麦谷,都需要经过去秕、脱壳、磨粉等加工工序才能食用。那么,这些食材是怎么去壳成粉的呢?古人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发明了研磨器这种专门用于把谷物外壳剥离、制成粉状的“神器”。

10月15日,记者走入许昌市博物馆,看到在一楼展厅陈列着一系列用于农业生产的新石器时代文物。

“这些文物是裴李岗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件石磨盘出土于石固遗址,石磨盘上摆放的圆柱形物体叫石磨棒,它通常和石磨盘配合使用,用来碾磨谷物。”许昌市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说,石固遗址出土的石磨盘看着像石板,两头为圆形、面上微凹、底下有四条腿,与今天的石磨外观截然不同。

陶仓,古代人的储粮智慧

古人云:“有备无患。”这种爱囤货的习惯,从古至今一直延续。那么,在古代,人们如何囤货呢?

许昌市博物馆馆藏的汉代黄褐釉三足陶仓,高38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22.1厘米;直口、圆唇、斜肩、深腹,腹部饰几组弦纹带,大平底,下附三熊形足;通体施黄褐釉,釉层清澈透明,釉面光泽明亮,品相完好。

这件陶仓釉色光亮,历经2000年无伤釉、蚀釉现象,仍表现出汉代釉陶器的特色,非常难得。它是一件典型的汉代陶仓造型,体现了汉代高超的工艺水平,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记载:“仓,谷藏也。仓黄取而藏之,故谓之仓。”简单来说,“仓”就是存储粮食的建筑。

有专属功能和特定形制的粮仓究竟起源于什么年代、什么地方?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考古发现。但是,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成书的《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

新石器时代的石磨盘和石磨棒属于研磨器,此类研磨器需要耗费大量人工且效率低下,至战国时期,石磨的发明和使用使粮食加工效率大幅度提升。

到了东汉时期,类似于今天石磨的转磨逐渐在黄河流域普及开来。在北方发现的汉代墓葬中,陶磨是常见的明器,说明汉代的粮食加工技术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许昌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东汉釉陶磨,从外观看,它和现在的石磨类似,都是圆形的。

这件釉陶磨通高19.4厘米,宽18.3厘米,足距20厘米,磨扇为圆形,上下两扇置于方形漏斗之中,磨架呈“井”字形,一周两侧为圆裆,两侧为方裆,八字腿,磨架施绿釉,磨扇施黄褐釉。

这件东汉釉陶磨小巧精致,并不具备实用价值,是按照墓葬主人生前用的器皿专门制作的明器,也就是随葬品。

在汉代墓葬中,陶磨并不鲜见,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把小麦磨制成面粉的技术,饮食更加精细化、多样化。

从石棒和石盘,再到杵臼和石磨,一直到现在的机械化加工,改变的只是劳动方式,亘古不变的是我们对食物的需求。

也。”

西汉政权把储粮备战、备荒提升到治国之本的高度,在全国各地修建粮仓,出现了长安城的太仓、各县的县仓和常平仓等。

提起许昌的“大粮仓”,很多市民会想到许昌新兴国家粮食储备库。你们可能不知道的是,旧时许昌的“大粮仓”在西署街(文化街、清虚街至衙前街段)上。旧时的西署街,为常平仓旧址,又称仓房街。

何谓常平仓?实为州署粮仓。早在西汉宣帝时代就建立了国家储备粮库,当时称常平仓。其作用为谷贱时加价买进,谷贵时减价卖出,平抑物价,以便利民众。

以后历代多实行此法,以利于民。宋代也实行常平仓制度。明清之际,常平仓制度逐步完善。明代官办的常平仓,也称预备仓,主要分布于地方州县。清代常平仓由地方州、县政府进行管理。其主要职能为售卖存粮平抑粮价、粮谷粮种借贷和慈善赈济。

老物件,唤醒农耕文化记忆

在许昌学院的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里,一件件古朴的农耕器具,唤醒了人们心中的农耕文化记忆。

耧车便是其中的一台,它是旱地耕作非常重要的器具之一。在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农耕器具展厅,就有一台耧车,由耧架、耧斗、耧腿、楼铲等构成。

据东汉崔寔《政论》的记载,耧车由三只耧脚组成,就是三脚耧。三脚耧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一举数得,省时省力,其效率可以达到“日种一顷”。

太平车是我国特别是中原地区古代最重要的农业生产、生活工具,农耕、播种、收获时,处处可见其身影。太平车最早出现在宋代,在《清明上河图》中就出现了几辆用四匹或两匹健骡拉的太平车。

历史上,太平车曾长期作为一种重要的运输工具,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太平车还不断被使用。它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堪称我国古代造车史上的瑰宝。待到秋收时节,太平车则发挥起运输粮食和货物的作用。

在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里,一辆四轮车摆放在农耕源流展厅的中央。其四个轮子用铁皮镶嵌、铆钉固定,每个轮子的直径都跟现在小拖拉机的轮子差不多,车辆整体呈长方体,与轮子构成方圆。

此外,除了播种、运输所用农车之外,该博物馆还有许多藏品,汉代石磨、曲辕犁、地契、乡村土灶,涵盖了收获储存、炊事饮食、家居生活、纺织衣饰等方方面面,展示着农耕时代中原大地上农民们的生活面貌。

每当放下碗筷,我们透过历史的纹路,脑海中浮现的不仅是那双双粗糙皴裂、写满沧桑的手,更是劳动人民用双手耕耘出的丰收与希望。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粮”缘,不负每一刻“食”光。

编辑:李翊飒   杜鹏勃    校对:李    炎

责编:肖                     终审:刘俊民



附件:

推荐阅读

数字报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