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6 10:47:48 来源: 许昌日报 作者: 周虎军
我要分享:
5年前,我加入了小城的作家协会,成了业余作者集体中的一员。几年来,在众文友的帮助下,我渐渐走近了文学,弄懂了文学,也逐渐融入了“文化人”这个有浅浅名头的小圈子。
这个大家庭有100余位作者,作协的负责人是一家企业的中层干部,曾获过两项国内知名文学奖项。其他的作者有的是老师,传道授业之余,坚持书写家乡的风土人情;有的开着一间小店,守着商品货架的间隙,用发黄的账本残页,记录着市井冷暖;还有的是已过耳顺之年的老干部,戴着老花镜,一笔一画誊写着小城的变迁……
他们中大多数人的文字内容是家长里短的日常、小城岁月的温存、个人行旅碎记——字里行间虽饱含浓浓的烟火气,裹着暖融融的乡里情,却常常是东一笔西一笔,文无章法,更遑论挖掘文字背后的深意。这样的文字自然很难登上正规报刊,毕竟它们既难真正打动人心,更无法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稍有造诣的文学编辑,断然不会录用这类稿件。
现在有一个词叫“素人写作”,我觉得我们这个群体就是“素人写作群”。我们未经过专业的训练,凭的是自己的一腔热爱,想当然写作。后来,我研读了几本培训文学写作的专业书籍,明白了像我们这样盲目写下去,皆是徒劳无功,不会有任何建树。可是我的文友们,仍然笔耕不辍,最近有几位文友还出了书。
有位姓句的文友,写了几年散文,攒下100多篇稿子,自掏腰包印了300册散文集,封面是他自拍的家乡风景照。有次作协开会,他把散文集郑重其事地赠给文友。我接过句老师的书,瞬间被他对文学的挚爱、对理想的执着所感动。翻看着散文集,我很想给文友们说说我的看法,真诚地指出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但碍于面子,几次话到嘴边,欲言又止。
当然,我们“素人写作群”也有人真正圆了“正规出书”的作家梦。张老师是作协里的资深作者,也是我们小城仅有的一位中国作协会员,曾荣获“五个一工程”奖。他以某家族的兴衰史为素材,历经10余年,数次修订,千辛万苦撰写了53万字的长篇小说。一家知名出版社获悉后,出版了这部书,让一众文友羡慕不已。
我经常思考“素人写作”到底图什么。一没名,二无利,发表难,自然“被看见”就不太可能了。可每次作协组织活动,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着“这个比喻用得好”“那个细节可以再添点”,大家拿着手机,捧着彼此的稿子看,那认真投入的劲头真让人感动。彼时彼刻,我终于明白了一句话,“热爱就是最大的源动力”。
关于“素人写作”的目的,前几天我终于想明白了,我想我图的是写作时心里的那份踏实安宁,是被人理解的那份温暖。我们这群人就像小城角落里的路灯,不耀眼,却执着地亮着。笔是我们的灯芯,热爱是我们的灯油,哪怕只能照亮自己眼前的方寸之地,哪怕只能温暖身边的寥寥数人,也要坚守着心里的文学梦,发自己的光,散自己的热,把平凡的生活,字格成有意义的文字。
编辑:兰民 刘靖雯 校对:艾文
责编:杨仪 终审:刘力华
附件: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