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山水间的“古建博物馆”

2025-11-07 09:18:40  来源: 许昌晨报  作者: 毛迎/文 吕科/图

我要分享:

摘要:


浅井村古民居既有北方建筑的特色,又兼具江南园林的风格。


游客游览浅井村。

在禹州市北部具茨山腹地,浅井村犹如一枚被时光打磨的璞玉,静静镶嵌在中原大地的肌理之中。小村庄依山傍水,书堂河从村西蜿蜒流过汇入颍河,清澈的河水为村落平添几分灵气。明嘉靖年间的《钧州志》记载:“浅井,在州西北五十里朵儿山,掘地七尺得水,余地深甚无水。”浅井由此而得名。青砖灰瓦层层叠叠,飞檐翘角凌空欲飞,两条东西长街与四条南北古巷交织成时光的经纬,将明清的风雨、革命的烽火、匠心的温度,一一镌刻进14座院落、500余间房屋的肌理之中。这便是禹州市浅井镇浅井村,一个被岁月厚待的“中国传统村落”,也是一部用砖石写就的史诗。

古村名片

禹州市浅井镇浅井村历史悠久,2016年被确定为“中国传统村落”。村内现保存有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筑群,共14个院落,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房屋500多间。浅井村布局严谨,有两条东西大街、四条南北古巷,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一幢幢青砖灰瓦、飞檐翘角的民居建筑,台基抬高,雕梁画栋,既有北方建筑的特色,又兼具江南园林的风格。

明清古建守望岁月长卷

深秋时节,踏入浅井村,仿佛穿越一道时光之门,明清时期的生活图景在眼前徐徐铺展。两条东西向大街如村落的主动脉,贯穿起错落有致的民居、古井、游园;四条南北古巷似细密的经纬线,将14座院落、500余间房屋串联成一幅立体的古建画卷。8000多平方米的建筑间,藏着中原古村落独有的空间智慧。

漫步在干净整洁的石板路上,不时与游客或摄影爱好者擦肩而过。“没想到禹州这个村庄里竟然保存着这么大规模的明清建筑群,简直就像走进了一座古建博物馆,太震撼了!”来自周口的游客郑文山说。

“我们浅井村历史悠久,村里保留有革命先驱宋聘三的故居,还有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筑群,非常有特色,经常吸引一些摄影爱好者、影视剧组前来拍照、取景。”浅井村宋聘三故居讲解员宋福秀说。

浅井村恢宏的古建筑群是南北文化交融的生动注脚。抬眼望去,青砖灰瓦的屋舍依山势而建,台基被精心抬高,既适配北方干燥多风的气候,又暗含“步步高升”的民俗寓意;飞檐翘角如鸿雁展翅,檐下斗拱层层叠叠,木雕、砖雕点缀其间,“鲤鱼跃龙门”“狮子滚绣球”等纹样历经百年风雨仍清晰可辨,既有北方建筑的雄浑大气,又不失江南园林的精致婉约。仔细端详,建筑上的木雕花鸟栩栩如生,门楣上的砖刻纹样繁复精美,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往昔匠人的匠心独运。

红色基因铸就精神坐标

在浅井村的古建筑群中,宋聘三烈士故居是最令人动容的文化地标。这座院落看似与其他民居并无二致,却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记忆。

宋聘三烈士是浅井村人,1924年被孙中山先生选定为国民党一大代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受党组织派遣,秘密回到家乡担任中共禹县党组织负责人,负责禹县、密县、新郑、许昌、登封等五县党的联络工作;1929年初被军阀韩复榘杀害于开封;1983年3月被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

在位于浅井村的浅井革命纪念馆内,开辟了以“革命先烈宋聘三的一生”为主题的展馆,展馆内除了有宋聘三的生平事迹介绍外,还陈列着一些珍贵的照片,再现了宋聘三从一名清末秀才到成为新民主主义斗士、共产主义战士的成长足迹。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时,宋聘三被评为‘6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宋聘三为革命舍生忘死,英勇就义,他的崇高品质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宋福秀说。

2018年,国家投资近200万元,对宋聘三烈士故居及宋家大院进行修复。宋聘三烈士故居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昌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21年,浅井村修建了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红色历史游园,游园内有宋聘三烈士的雕塑以及浅井镇多位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迹介绍。每逢重要纪念日,总有社会各界人士来到浅井村,在古色古香的院落中聆听革命故事,感悟初心使命。红色基因与古建文化在此深度交融,让这个“中国传统村落”成为兼具历史厚度与精神温度的“红色课堂”。

匠心守护绘就诗意乡村

保护一个古村落,就是守护一段活着的历史。

浅井镇的守护行动,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近年来,累计投入的1200万元资金,如同甘霖滋润着这片文化沃土。特别是2024年实施的省级示范县建设项目,总投资535.04万元,对宋家大院建筑群进行了深度修缮。

这项工程可谓细致入微:32座建筑逐一检修,7处院落整体提升:地面重新铺装,排水系统全面升级,庭院绿化精心设计。漫步在修缮后的街巷,730平方米的古道焕发新颜,既保留了历史韵味,又满足了现代需求。

从明清古建的精心守护,到革命先辈的精神传承,浅井村用数百年的时光沉淀,书写了一部传统村落的文化史诗。如今的浅井村,既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传统村落,也是“留得住乡愁、记得住历史”的文化地标!


编辑:李翊飒  刘靖雯       校对:李炎

责编:王婵                   终审:刘力华


附件:

推荐阅读

数字报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