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田畴织锦绣 沃野好风光

——我市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纪实

摘要:

乡村振兴,是中国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起点、新征程。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破解“三农”困局、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以坚实有力的措施高起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工作开局好、亮点多、成效显。如今,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谐画卷正在许昌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促进产业发展 壮乡村振兴之骨

近日,在建安区陈曹乡10万亩高标准农田里,尚庄村村民尚水旺拿出一张卡,在通电机井上一刷,一个臂长300米、自带行走装置的全自动喷灌机缓缓移动,将一串串细密的水雾均匀地喷洒到农田里。

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种了一辈子地的尚水旺,做梦也想不到这片靠天吃饭的内涝盐碱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大粮仓。

“我市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大力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杨燕告诉记者。

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2018年我市新建高标准粮田10.9万亩,累计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8万亩,成为全国平原井灌区连片规模最大、技术集成度最高的节水灌溉示范区。今年全市新规划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2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15.2万亩,目前正在大力推进实施。抓好“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20宗“大棚房”问题全部整改到位,恢复农业生产面积83.41亩,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核查组检查验收。

为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我市立足农业特色优势,着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大力发展优质小麦,夏粮落实优质强筋小麦60万亩,订单覆盖率达到100%。大力发展“花、菜、药、烟”四大特色产业。壮大花木规模,全市花木面积近100万亩,年产值突破10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木生产和销售集散地;稳定蔬菜种植,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成为河南最大的供港蔬菜基地;提高烟叶标准化生产水平,全市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烟农亩均收入4000元左右,许昌“浓香型”烟叶品牌全国知名,成为国家高级卷烟原料和外贸出口烟生产基地。

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我市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分别达到160家、38家。按照“扩规模重集聚、调结构提档次、延产业促融合”的思路,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生产要素跨界配置和有机整合,全市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10个。为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难题,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我市大力开展农业领域“四个一百”专项行动,建立农业龙头企业问题台账33个,帮助企业解决贷款1.23亿元。实施“生态+、旅游+、互联网+”行动,鄢陵县获批全国第二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市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乡镇、示范村达到52个,农村电商企业数量超过1000家,线上年交易额突破100亿元。

美化农村人居环境 塑乡村振兴之形

村子里,一排排别墅鳞次栉比,红瓦白墙甚是洋气,一条条道路纵横交错,宽敞整洁。月季花、凤仙花花瓣上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如今,生态宜居已成为禹州市李金寨村一张亮丽的名片。

从普遍存在的“脏乱差”,到成为乡村旅游的“打卡地”,李金寨村的华丽转身所凭何力?细数措施,既有旅游村的特色塑造,又有在落细落小的“绣花”功夫中破题。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聚焦群众最关心、最期盼解决的垃圾、粪污、空间治理等难题,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精神文明建设,全市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

清理生活垃圾。各县(市、区)基本实现城乡环卫设施一体化、垃圾治理市场化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覆盖56个乡镇1270个行政村。

治理生活污水。13个省、市级农村污水治理试点工作有序开展,39个村建成污水处理设施,164个村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探索了集中收集处理、微动力处理、人工湿地处理等模式。

推进厕所革命,在完成2018年7万户改厕任务的基础上,新改造农村无害化户厕1.5万户。2018年6月26日,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我市连续两年在全省农村人居环境考评中位居第一。

引领乡村新风尚 铸乡村振兴之魂

“ 孝为先,义为根,花为媒,富为本。”鄢陵县大马镇义女社区一步一步走上了文明富裕之路。多年来,义女社区以党建为引领,以乡风文明建设为重点,以传统文化传承为突破口,从尊老、敬老、养老,到爱人、爱国,倡导举止文明、诚实守信、举孝兴廉、担当责任,增强了社区群众的情感凝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

“义女社区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感人事例,社区党委书记刘春雨带头捐赠380万元建设幸福幼儿园,不少外出创业成功人员也慷慨解囊;社区党员群众成立志愿者服务队,义务清洁家园,参加公益活动人人不甘落后。”大马镇党委书记刘会峰告诉记者,“党群一心,共同奋斗。可以说,义女社区在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方面走在了前列,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我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大力实施“文明风尚、文明创建、文化惠农、道德典型、移风易俗”五项示范工程,加大对黄赌毒、封建迷信、非法宗教等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力度,唱响主旋律,弘扬社会正气,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围绕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建强乡村文化阵地,抓好文化惠民工程。全市建成乡级文化站103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2315个,基本实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全面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全市超过80%的行政村建立了以“一约四会”为主的群众自治组织,文明村镇覆盖率达到30%。大力实施“文明风尚、文明创建、文化惠农、道德典型、移风易俗”五项示范工程,全市累计设立孝善理事会1180个,设立孝善基金乡镇75个,覆盖行政村1921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提供了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市农村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按照‘全面部署、多头发力、重点突破、梯次实现’的工作思路,围绕‘五大振兴’任务,努力促进乡村振兴,为乡村全面振兴探索路子、积累经验,打造乡村振兴‘样板间’。”

看,阳光洒满希望的田野,这是丰收的希望,也是奋进的力量。许昌正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提升政治站位,密切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乡村振兴上为全省打造样板、走在全省前列。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