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改天换地——百年党史中的“许昌印迹”之五

摘要:

(一)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使亿万中国人民成了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满怀豪情踏上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

(二)

国之初立。百废待兴。创业维艰。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许昌地委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共河南省委的部署,团结带领许昌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和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三反、五反”等运动,使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

土地改革,如火如荼。在中共许昌地委的领导下,许昌地区摧毁了封建主义的土地所有制,共没收地主和征收富农土地154.1万亩、房屋38.5万间、粮食534.6万公斤,用以分配给缺地少房的贫苦农民,使农民群众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彻底翻了身。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一战打出了人民共和国的国威,其中有许昌人民作出的贡献和牺牲。

在中共许昌地委的组织下,各条战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增产竞赛,争相为抗美援朝作出贡献。许昌广大干部群众共捐献飞机16架、高射炮2门、大炮2门,捐献现金16亿多元;整个许昌地区,先后有2万多名适龄青年应征入伍,报效祖国。涌现出了许多父送子、妻送夫、兄弟争相参军的动人场景。

(三)

“逝去的历史,会给人现实的力量。”

走进驻许杨根思部队军营,杨根思烈士怒目圆睁、怀抱炸药包冲向敌群的雕塑,在阳光的照耀下像洒了一层金。雕塑旁,是杨根思用生命铸就的铮铮誓言:“在革命战士面前,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走进驻许杨根思部队荣誉馆,面对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犹如置身血火交迸的历史长河——

天气严寒、粮弹不足、御寒物资匮乏……1950年11月29日,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担任连长的杨根思带领一个排的兵力坚守长津湖1071高地东侧的小高岭,阻击“武装到牙齿”的美军陆战一师。

天刚亮,美军就疯狂地发起猛攻,白雪皑皑的山头成了一片焦土。面对强敌,杨根思发出了“三个不相信”的战斗宣言,带领官兵持续打退敌人8次进攻。

战至上午10时,阵地上只剩下连长杨根思和两名伤员,所有的弹药已经打光。生死时刻,他命令两名伤员带着重机枪撤离阵地。

孤身一人的杨根思面对美军的第9次进攻,临危不惧,沉着应对。这时,40多个敌人上来了,他抱起最后一个炸药包,拉响导火索冲入敌群。

伴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杨根思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8岁,连同迎面而来的敌人一起消失在烟雾之中。他用年轻的生命捍卫了小高岭阵地,也为夺取战役胜利赢得了时间。

战斗结束后,杨根思被志愿军总部追授“特级英雄”称号。他所在的连队被命名为“杨根思连”,成为我军第一支以英雄连长名字命名的连队。

在1953年公布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榜上,杨根思是仅有的两名特级英雄之一,与他同列的是黄继光。战后,杨根思成为志愿军总部命名的第一名“特级英雄”。

70年过去了,老英雄用生命诠释的“三个不相信”精神穿越时空,成为激励许昌跨越发展、历久弥新的城市精神。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让昔日的许昌蝶变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让许昌从缺水之城变身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让许昌实现从农业大市到经济强市的跨越式发展,成为继郑州之后全省第二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地。

(四)

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并把这条总路线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指针。

中共许昌地委组织广泛开展学习宣传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活动,使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认识到这条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进一步坚定了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行的信心。

1955年9月,许昌专区第一届党的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印发了《关于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报告》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用以指导对农业、工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许昌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全区农业生产合作社达到7951个,手工业合作社达到198个,289名私营工商业者实现公私合营,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五)

1958年3月至9月,毛泽东主席先后到四川、河南等省的部分农村、工厂、学校进行了视察,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工农业生产表现出的良好局面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工人、农民激发出来的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给予了充分褒扬。

1958年8月7日,毛泽东来到许昌视察。

当日8时许,毛泽东来到襄城县双庙乡郝庄村,他大步走进附近的农田察看,并同在田间劳动的农民群众握手。他走上高岗眺望连绵数公里的烟田,大声称赞说:“这里成了烟叶王国了。”许昌“烟叶王国”的美誉从此不胫而走。

当日下午,毛泽东来到长葛市宗寨村,走进田间,详细询问玉米播种、管理、产量等方面的情况。当看到眼前的农田管理细致、垄无杂草时,他说:“你们长葛无‘葛’啊!”

毛泽东深入许昌农村,到人民群众中开展调查研究,体现了一代伟人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关心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作风,给全党作出了表率,极大地激发了许昌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大干社会主义的热情。

中共许昌地委发出了改变山区面貌,治理“穷山恶水”的号召,党员干部带头,大搞植树造林和绿化荒山工作,到1958年年底,共治理大小山头855座,控制水土流失51.9万亩,修造梯田8035亩,造林17.7万亩,成为全国水土保持工作模范专区。禹州鸠山的治山故事被拍摄成电影《江山多娇》,成为时代的红色经典。

(六)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在长葛市区八七路,有一排青砖灰瓦的低矮建筑,模样“普通”,却是全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吸引了许多共产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前来学习感悟,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叩问初心。

门前广场上,“中央河南调查组旧址”几个大字分外醒目。回溯时光。1961年4月至8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的习仲勋受中央委派,率领12人中央工作组到长葛蹲点调研,他坚持“真理必须到群众中去找”,查风纠偏,秉笔直言,造福百姓,史称“长葛调查”。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中央河南调查组在长葛蹲点调研,是许昌红色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前不久,许昌市举行中央河南调查组在长葛蹲点调研60周年纪念活动,回顾红色历史,接受党史教育,从中汲取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

60年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实事求是,敢于担当、亲民爱民的精神和作风,为许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扭住发展不放松,不刮风、不折腾,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理念,成为许昌市广大党员干部镂刻于心的红色基因,贯穿于出彩许昌建设的每一步征程中。

(七)

从许昌市区出发,沿天宝路行驶约8公里,再向北行驶4公里就能到达位于建安区桂村乡水道杨村的杨水才纪念馆。

青松翠柏中,掩映着一座并不高大的坟茔,墓碑上“杨水才之墓”几个大字很是醒目。

杨水才,1925年出生,曾参加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大江南北的历次战斗中,荣获“人民功臣”称号。

复员回乡后,杨水才担任桂村乡水道杨村原党支部副书记,投身家乡建设。20世纪60年代之前,水道杨村岗地高低不平、缺少水源,村里面貌“一穷二白”。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杨水才带领群众挖塘治岗、植树造林、创办农中……

他一生廉洁奉公,一心想着党、想着祖国、想着人民,却从来没有把自己放在心上。为了把水道杨村变成核桃林,村里从新疆运来了薄皮核桃种,准备育苗。在浸速生核桃种时,杨水才发现一个核桃掉进了井里,就要下井捞上来。村里人劝他说:“一个核桃丢了就丢了吧。”杨水才认真地说:“一个核桃一棵树,又是从老远的新疆运来的,都是公家的财产,掉在井里多可惜啊!”说完就不顾大家的阻拦,下到井里脚踩手摸,硬是把那颗核桃捞了出来。

他身患肺结核等多种疾病,却说:“病算什么!小车不倒只管推,只要有一口气,就要干革命。”

1966年12月4日,开会、劳动、调查、座谈——忙碌一天的杨水才披着棉袄,坐在桌前拟定进一步建设水道杨村的计划……次日凌晨,人们发现他趴在办公桌上再也没有醒来。

活着是一面旗帜,躺下是一座丰碑。1969年7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记共产党员杨水才同志的光辉事迹》长篇通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同日播出,全国各地报纸、电台相继转载和播出;同年7月31日,《人民日报》又在头版以《为人民鞠躬尽瘁》为题发表评论员文章,评价杨水才是“为人民鞠躬尽瘁的模范共产党员”“是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干部,一切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光辉榜样”。杨水才的光辉事迹响彻大江南北,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先进典型、农村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

时光流逝,英雄始终不曾远去。尽管杨水才同志已离开我们50多年,但他的光辉事迹在华夏大地一直流传,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发图强,自强不息。

(八)

春回大地万象新。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篡党夺权的阴谋,清除了寄生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国家,为实现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创造了条件,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打下了良好基础。

(九)

从1950年到1977年,前承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奋斗,后启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变革和创新。

跋山涉水,不改一往无前。

山高路远,但见风光无限。


责任编辑: 连甲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