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莲城智能体”局部。本报记者 牛书培 摄
不见面审批、“刷脸办事”、“高效办成一件事”、“四电”、“免证可办”……如今,一系列与数字政府密切相关的词汇,已进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在刚刚发布的《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4)》中,许昌数字政府建设指数居全省前列。
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创新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
那么,如何“点亮”数字政府,温暖美好生活?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数智赋能产业转型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着力打造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引擎”。随着数字政府建设的推进,数字要素正在许昌加速聚集,也让广大群众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许昌,心中有“数”,未来可期。
数字城管让城市管理更加智能化。本报记者 乔利峰 摄
从“百姓跑”到“数据跑”
什么是“信息多跑腿,群众少跑路”?以前,家住市区南海街的孙浩贤老人不太懂,可眼下他明白了。
年满80周岁的孙浩贤老人,需要到社区办理高龄补贴手续。过去办这事,得跑好几趟,需要两天时间。现在呢?从录入信息到办理完成,只用了1分钟!他说:“路少跑了,心贴近了。”
一件小事,足以印证数字政府建设的目的:让城市建设更智慧、社会治理更高效、百姓生活更有品质。
我市数字政府建设始终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推进数字化改革的根本遵循,作为推动数字政府建设的根本保障。市委认真履行领导责任,及时研究解决数字政府建设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推动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化改革新局面。
我市首创的“刷脸办事”新场景,创新推出许可证到期提醒服务,全面推行证照到期前提醒工作机制,变“坐等上门”为“提前服务”,目前已纳入企业提醒数据6.2万条,证照到期前成功续证率100%。
我市认真落实国家、省“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要求,组建1+13工作专班,逐项制订方案,国家“高效办成一件事”清单首批13个事项已经全部上线。“开办餐饮店一件事”“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被列为全省试点。
全面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和流程再造,目前我市2221项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网上可办事项2214项,占比99.68%,办理时限压缩比90.97%。
此外,我市建设“许昌市数字政务门牌”,通过图文并茂的办事攻略和情形引导,有效解决群众办事“不会办、找不到、问不清”等难点、痛点;以涉及企业和民生的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为重点,拍摄“秒懂政务”短视频,在“我的许昌”App和许昌政务服务网等相关媒体渠道发布,让零基础的群众听得懂、学得会、填得对。
与此同时,我市推进“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医疗广告审查”等事项实现“智能秒批”,变“线下跑腿”为“线上申报”,群众可24小时随时随地办理业务;推进线上、线下协同跨域办,与40多个城市签订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协议,有效满足我市外出人员跨区域办事服务需求。
中原电气实验室局部。本报记者 牛书培 摄
从“碎片化”到“智能化”
过去,因为社保窗口少、工作人员少等原因,群众进行社保业务办理,存在办理窗口离家远、上了岁数行动不便、小问题也要排长队等问题。
为实现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社会保险业务“就近办”“多点办”“马上办”,我市打造了社会保险业务“15分钟服务圈”,给广大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社保服务。
数字,是照亮城市发展的一道光。我市严格落实审批服务首席代表制,推进负面清单之外政务服务事项集中入驻和办理,实现“大厅之外无审批”;加强市、县、乡三级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管理,推进政务服务运行标准化、服务供给规范化、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化,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推进政务服务向营业网点、商圈等社会化场所延伸。
夯实“三朵云”载体作用。自2016年至今,我市自建“三朵云”,分别是基于x86架构的“政务云”和基于arm架构的“信创云”“鲲鹏云”“三朵云”的云主机合计1600余台,我市共部署75个单位299个非涉密业务系统,云资源综合利用率54.6%,为我市数字政府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实现政务外网全覆盖。目前,我市共有205家单位接入电子政务外网,万兆下联9个县(市、区),109个乡(镇、街道办)均已经实现全千兆覆盖。
有效推进“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贯通。按照“纵向打通、横向汇聚”工作要求,持续优化市级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功能,实现统一用户中心、统一公文交换的无缝对接,确保市、县协同办公全面覆盖。截至目前,市级党政协同办公系统已覆盖市直政务部门及相关机构243个,9个县(市、区)政务部门32个,总用户量2745人,月均发送公文及各类通知1000多件。
持续推进各类政务数据的归集治理。截至目前,全市已归集结构化数据60亿余条,累计订阅省级数据资源454项,汇聚市级数据资源283项,其中纳入数据共享责任清单188项,有力助推了我市政务数据共享复用工作开展。
此外,我市扎实开展网络攻防演练,对市级政务云、电子政务外网和重要政务信息系统进行全面体检,对发现的安全漏洞全部督促完成整改;同时,持续加强市级政务云平台的安全监测,对重要信息系统部署入侵检测、安全审计和防火墙等安全防护设备,进一步提高风险防范能力。自2024年以来,市级政务云平台共监测并防御攻击11.8万余次,封堵国内外威胁IP300多个,预警处置“三高一弱”(高危漏洞、高危端口、高风险外连、弱口令)等问题近4000起。
中原云都数字港项目。本报记者 乔利峰 摄
从“线下办”到“网上办”
“我是来这里办理大货车通行证的,以前办理通行证要跑好几个部门签字,签过字再拿材料接着办,很不方便,需要好几天才能办完。现在在市民之家办理,非常方便,省劲多了,十来分钟就能解决,给市民之家点个赞。”日前,市民李先生说起许昌市民之家的政务服务赞不绝口。
不少人肯定经历过忘带或丢失纸质证照的窘境,申领换发非常不便。在数字政府建设的过程中,我市深化电子材料共享应用,强化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证照、电子材料推广应用,嵌入政务服务全流程。目前,全市已累计制发119种390万余本电子证照。
同时,我市完成15个自建业务系统与电子证照管理系统对接,实现191项政务服务事项“免证可办”,向全市企事业单位发放近4000枚电子印章,将电子印章用于房产交易、不动产登记、公积金办理等业务领域,同时支撑个人手写签名20万余次。
探索推进服务两端智能免填。我市通过统一受理系统平台、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等实现已有数据字段免填写,减少群众办事重复填写,减轻窗口人员录入压力;利用RPA机器人、OCR技术实现自动“录入”,解决窗口人员“二次录入”难题;打造智慧高效政务服务模式,全省首创推出许昌本地大货车入市通行证“智能秒批”服务。
我市探索从预约、取号到窗口办事全流程的线上、线下融合“刷脸办事”新场景,可调用身份证、营业执照、不动产权属证书等100多种证件,完成40多项政务服务事项的办理,解决证照材料重复提交、循环提交等问题。
要想发展经济,让企业在许昌安安心心扎根发展,提供高效、贴心、周到的政务服务必不可少。我市按照“1+2+3+N”模式,持续完善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服务平台功能,目前已梳理上线惠企政策文件2214个,涉及奖补资金6.35亿元,惠及企业11500多家。
一项项数据的不断完善,一个个指标的不断提升,扑面而来的数字化建设成效,彰显着市委、市政府数智赋能经济发展的决心。同时,随着融入、创新、整合、行动,一系列规划的诞生,数字许昌建设的崭新画卷也正在徐徐展开。
编辑:李咏梅 杜鹏勃 校对:樊迎喜
责编:杨仪 终审:黄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