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让“幸福水”流入千万家

——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侧记

“以前烧完水,壶里会有水垢。现在不一样了,烧出来的水非常清亮,壶里也没有水垢。”12月10日,禹州市花石镇郭寨村村民郭信江早起烧水喝,玻璃杯里装着的茶水澄澈透明,壶壁光亮没有挂垢,这让喜好喝茶的他感觉非常安心。

喝上水、喝好水,是农村群众真切的期盼。郭信江的“幸福感”就得益于我市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

我市有着“莲城”的美誉,但是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一直都是一座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量200立方米,不足全省人均占有量的一半,约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0。2019年,我市已实现“村村通”,农村集中供水率100%,基本实现让广大农村群众喝上“放心水”“安全水”“幸福水”的目标。

那么,在农村供水的新篇章上,如何完成从“喝上水”到“喝好水”的转变?为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强化项目建设搭 建供水坚实骨架

平整管槽、焊接管材、敷设管道……连日来,我市农村供水“四化”工程正在如火如荼进行。

12月11日11时许,建安区五女店镇北街村村民李晓娟来到厨房准备做饭,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地流了出来。“水压稳定,水质也好,比以前强多了。”谈起用上南水北调水的体验,李晓娟很是满意。

“之前,村民们用的管网因车辆碾压、冻害等导致管网老化,自来水跑冒滴漏现象出现。自来水管网改造后,跑冒滴漏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水费大幅度减少。”建安区陈曹乡邹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邹明昌说,现在村中自来水的水压提高了,费用的透明度也提高了,村民都很满意。

农村饮水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是社会稳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我市聚焦群众关切,把农村供水保障作为办好群众身边具体实事之一,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巩固饮水安全保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农村供水“规模化、市场化、水源地表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目标,谋划新建9个规模化供水工程与原有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联网并网,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同监管”,确保全市农村群众喝上高质量的南水北调水。

目前,农村供水“四化”工程已完工项目2个,实现新增通水人口44.8万人,地表水累计受益人口达到93.6万人。

创新供水管理 供水系统稳定运行

在建安区东部水厂的智慧中控室内,设置了一块12平方米的电子显示大屏,取水口、沉淀池、滤池、送水泵房等各供水环节一目了然,值班人员可以通过智慧水务系统,全天候、全时段管控水质、水压、水量,从根本上解决了小召街道、陈曹乡等4个乡镇2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这些智能化、精细化、高效化的供水保障,都得益于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的落地见效。这一个个保障农村用水项目的持续推进,也彰显了市委、市政府凝心聚力为民办实事的初心和决心。

连日来,在建安区艾庄回族乡杜宋社区、桂村乡肖庄村,中州水务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作人员上门为居民免费更换预付费水表。很快,一块块崭新的水表在居民家中“安家落户”。

“更换水表后,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计划地购水、用水,避免因欠费影响正常用水,同时也减少了人工抄表上门收费给群众带来的诸多不便。”艾庄回族乡杜宋社区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海军说。

据悉,除艾庄回族乡杜宋社区、桂村乡肖庄村外,建安区水利局坚持以“民生无小事,事事贴民心”为宗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群众“问题清单”转变为群众“满意清单”,多方筹措资金,至今已顺利更换62个行政村的入户水表,更换预付费水表2.6万块,把实事办到了群众心坎上。

加强供水保障 不断完善维护机制

鄢陵县只乐镇野岗水厂目前是千人以上供水模式,接到群众反映出现水质浑浊、入口偏咸的现象,鄢陵县水利局“第一时间”联合镇、村进行实地现场踏勘,入户走访,对水源井、供水管网等情况进行核查。

“这主要是因为水源井损坏导致水质波动影响了群众日常生活用水需要。随后,我们又对周边供水情况进行整体研判,制订解决方案,决定将野岗水厂并入只乐镇顺阳水厂。”鄢陵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确定供水路线后,通过近6天不懈努力,完成管道铺设1200米,将野岗水厂并网到附近的顺阳水厂,有效解决了野岗等3个行政村3000多人的生活用水问题,及时有效保障群众喝上了“放心水”。

工程建得成,还要让工程管得好,稳定发挥效益。近年来,我市积极落实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三个责任”“三项制度”,有力激发镇、村工作积极性,形成了政府组织、部门协作、镇村参与的工作合力,针对性解决工程建成后“无人管”“管不好”“无钱管”的突出问题;推行“供水一张网、一家企业管”,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全链条运维服务体系和县、乡、村一体化智慧信息管理系统。

此外,供水公司设置县级管理中心和乡级服务中心,供水统一调度,服务直接到户,实行“查表、收费、宣传、联络、咨询、巡查”六位一体式服务,创新网格化管护模式,保证“小修不过晌、大修不过夜”,形成“一张水网覆盖、一个模式运营、一个标准服务”的良性机制,实现工程长效运行。

全面推行供水信息公开,开展“线上、线下”双服务,做到群众诉求“一键响应”,以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为着力点,持续深化农村供水集中整治,落实饮水工程维修养护项目,不断提高农村供水保障能力,为群众提供更优质便利的服务。

“农村供水事关民生福祉,我市将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建设,最大限度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同监管’,让许昌畅流‘幸福之水’,早日实现‘告别地下水,共饮长江水’的愿景,绘就民生新画卷。”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编辑  兰民 贾同岭 校对 艾文

责编 杨仪          终审 刘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