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95后”非遗传承人朱义中在中药加工炮制路上不断探索

循古出新 “炮制”匠心

蒙着双眼,手持老虎钳,将一枚红枣大小的药用槟榔压于刀下,“嚓嚓”声中,手起刀落,纷纷落下的药片薄如蝉翼。

11月22日,在禹州市朱阁镇的禹州中医药文化技艺传习馆,1997年出生的朱义中展示“百刀槟榔”技艺,自信从容。

“我是闻着药香长大的。小时候,我跟着爷爷、奶奶住在一个四合院里,爷爷用药碾碾药材的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朱义中回忆说,自己小时候跟着爷爷辨药、切药、蒸药,他那时候就知道长大后也要成为一名药工。“读初中时,爷爷有一次让我切槟榔,我一试竟然成功了!爷爷非常高兴,当天晚上一家人吃了大餐。”

“药都”禹州中药材种植、加工、贸易历史悠久,是我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荟萃历代药工经验,在“浸、泡、煅、煨、炒、炙、蒸、煮”等方面,禹州中药炮制技艺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实践特色。


朱义中查看切好的中药材

禹州中医药文化技艺传习馆不仅展示了禹州传统中药文化和加工炮制技艺,而且是集科普教育、技艺交流、传习实践于一体的教学基地。作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朱义中承担着馆内的中医药文化非遗科普任务。

朱义中的爷爷朱清山(已逝)是国务院命名的老药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药市习俗(禹州药会)”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是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创办的“青山药业”多年来致力于传统中药加工炮制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是全市中医药企业的杰出代表。

“爷爷曾说,中药不炮制是‘草’,炮制好了才是‘药’。”朱义中说,传统中药加工炮制是个良心活儿,又脏又累,特别枯燥,还不能“投机取巧”。“爷爷当年潜心钻研禹州传统中药加工炮制技艺,成功恢复‘九蒸九晒’传统工艺。‘九蒸九晒’的黄精、熟地黄、何首乌、槐角等,广受赞誉。”


朱义中展示一片薄如蝉翼的药用槟榔片

中药炮制是根据医疗需要及药材的自身特点,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对原生药材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省,比如,‘九蒸九晒’熟地黄如果没有炮制好,长期食用其产生的‘燥性’对人的身体就会产生不良影响。”朱义中说,父亲朱有国、母亲连巧红也手把手教自己中医药药理知识及净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

从小耳濡目染,朱义中对中药加工炮制技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022年大学毕业后,朱义中加入爷爷创办的“青山药业”,决心把家族的匠心精神传承下去。

他一方面在禹州中医药文化技艺传习馆做讲解员,另一方面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

他根据“药食同源”原理,结合企业食品生产线建设,研发出“九蒸九晒”熟地黄与黄精的药食同源产品、“九蒸九晒”黑芝麻丸等即食性“大健康”非遗养生食品;借力文旅融合发展,推出“非遗探秘游”“炮制体验游”等多条非遗特色旅游线路;开发了“禹州传统中药炮制长廊”非遗特色展陈空间,让“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的保护成果在“寓文于乐”“寓文于游”中惠及广大游客。


朱义中(左一)和工人们在切药用槟榔

传承岐黄薪火,弘扬中医药文化。作为非遗世家,其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传到我这里是第四代,传到朱义中是第五代。”朱义中的姑姑朱改莲从事中药行业近40年,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被评为“许昌市技术能手”“禹州大工匠”,并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许昌市朱改莲技能大师工作室”。

在姑姑的印象中,朱义中是个懂事、稳重的孩子,在中药炮制方面既有天赋也很用心。“我的父亲生前说过,中药加工炮制技艺是国粹,中国中医药文化的瑰宝要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中药必须经炮制入药,是中医药用药特点,人亦如此,需经‘炮制’才能更好地坚定初心、提升能力、锤炼品格。从业这几年里,我在切、煮、蒸、煅中不断磨炼工匠之心。”朱义中说,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性格”,需要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对待它们。“今后,我会继续沉淀自己,尊古炮制,守正创新,让国粹传承不走样。”


编辑:李翊飒  杜鹏勃     校对:李炎

责编:贾同岭              终审:黄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