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起源于黄河中下游的二十四节气映射自然节律变迁,就像一套内置在人们身体里的“自然时钟”和“生活指南”。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四项重点任务,立足中原历史文化底蕴,深度挖掘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在气象、农业、文旅等方面的时代价值,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目标】打造节气文化区域标杆
“二十四节气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传承文化根脉、推动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是蕴含着生态智慧、文化基因和产业潜力的‘新资源’。”省气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登封观星台。(大河网资料图)
登封市作为二十四节气肇始地,拥有周公测影台、观星台等核心遗址;濮阳有伏羲观星台传说、颛顼造历台传说、6500年前西水坡蚌塑龙虎图案(“地下星空图”);南阳内乡县的迎春池是旧时打春牛活动的关键文物……我省作为该项文化遗产的资源富集区和成功申遗的重要支撑地,相关资源遍及全省,实物遗存星罗棋布。
《意见》提出,到2026年,建立完善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规划体系,以节气文化为辐射源,统筹推进中原文明资源整合集聚,推动节气康养、节气文化推广、产业培育开发等高质量发展。到2027年,初步完成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基地和节气科学文化基因库建设,实现节气文化阶段性成果转化,激活节气文化基因,构建科研—文化—产业—传播—国际交流“五位一体”的创新发展体系,将我省打造成全国二十四节气科学交流高地、中华文明时间哲学溯源地、节气产业孵化基地、节气文旅探源地、节气文化区域标杆。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我们现在的生产生活方式已发生了极大变化,二十四节气生存、发展的土壤和环境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其所承载的顺天应时、天人合一的深厚精神、文化内涵和民俗传统,仍在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人的生产生活。”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主任李全民认为,深挖二十四节气的当代价值,迫切需要凝聚合力,多方联动,通过创新思维和载体推动二十四节气融入现代民众生活,使其焕发新的风采。
【任务】聚焦河南特色 探索“节气+”模式
“一诗一画贯古今,穿越千年赏盛景”,清明时节,清明上河园成为不少游客打卡地。数据统计,今年清明小长假期间,清明上河园共接待游客33万人次。
游客在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游玩。(河南日报记者 王铮 摄)
如何借助河南特色资源,让二十四节气“活”出新彩?
《意见》明确开展二十四节气创新研究、搭建二十四节气文化研究交流平台、推进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传播、开展多元业态节气文化赋能行动等四项重点任务。
河南省气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要充分发挥登封观星台、贾湖遗址、商丘火文化等独特资源,聚焦“河南特色”做深做实工作:在科研上,深挖节气与中原农耕文明的内在关联,推出一批具有河南辨识度的研究成果;在产业上,开发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创产品、康养项目、旅游线路,推动文化资源向产业优势转化。通过持续发力,真正把河南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
为推进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传播,《意见》指出,统筹推进登封观星台、商丘阏伯台、濮阳西水坡遗址、巩义双槐树遗址、舞阳贾湖遗址、淮阳太昊陵、内乡县衙等节气文化遗产遗址保护展示和价值研究,因地制宜建设二十四节气气象科普馆、二十四节气文化公园等节气文化传播载体,构建节气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总体布局。
“二十四节气·行走茶会”系列活动现场。(河南非遗直播间供图)
“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要让古老的智慧‘活’在当下,融入现代生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助理研究员高亦建议,应推动二十四节气与文化创意、旅游康养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独具魅力的文旅IP,让节气文化成为可感、可用的美学消费品。弘扬节气养生智慧,引导公众“吃在当季,食养其身”,发展节气康养旅游。
“我们将加快二十四节气科学文化基因库建设,聚焦节气科学文化关键技术攻关,实现节气与天文、气象、农业、文化、教育、医学、哲学等领域的数据融合和价值挖掘,赋能文旅产业发展和健康养生的实践。”省气象局相关负责人说。(郭栩汝)
编辑:杜鹏勃 责编:肖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