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河南公布了全省59个微短剧拍摄取景地,许昌有4个地方入选,这对推动我市微短剧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今年以来,鄢陵县依托本土在外灯光师资源,积极推动微短剧产业落地,构建影视拍摄服务链,目前已经有多个剧组在当地取景拍摄。这些剧组中,有多个来自鄢陵县张桥镇的灯光师,他们不约而同地回到家乡,在拍摄微短剧的浪潮中继续追光逐梦。十一国庆节前夕,记者在微短剧剧组见到了3个来自鄢陵县张桥镇的灯光师,就他们的从业经历进行了探访。
曹伟大:最早走出家乡的影视人之一
在剧组工作的曹伟大。
鄢陵县张桥镇北街村的曹伟大是最早走出家乡的影视人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当中国影视产业刚刚起步时,20岁出头的曹伟大就背起行囊,开始了他的逐梦之旅,在横店、北京等地的影视基地来回跑。
“我那时候是个学徒,什么活儿都干。”曹伟大回忆入行时的情景,眼中依然闪着光。
他从最基础的场务做起,跟着老师一步步学习灯光技术,最终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灯光师。
20多年来,他参与拍摄的电影有《荒城记》《新来的李老师》等,参与拍摄的电视剧有《这个皇上我要了》《一又二分之一的夏天》《福星临门》。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还到韩国、日本、巴西、希腊等国家参与拍摄。
曹伟大看重经验的传承,他说:“我经常告诉年轻人,灯光师不是简单地按灯上的开关,每个拍摄场景都有它的‘光语言’。古装剧和现代剧的用光不一样,拍摄悲剧与喜剧时用光也不相同。”
“如今大城市竞争激烈,拍摄项目成本高,而竖屏短剧正在风口上,家乡也有很好的拍摄资源。”曹伟大解释回乡的原因。
陈昊:收获满满,携梦归乡
在剧组工作的陈昊。
相比曹伟大的经历,来自鄢陵县张桥镇陈楼村的陈昊则走了一条科班之路。2014年入行后不久,陈昊选择前往北京电影学院进修,成为第35期摄影系进修班学员。
“灯光不是简单的照明,而是用光影讲故事。”陈昊这样定义自己的专业。通过在北京电影学院的系统学习,他对灯光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擅长通过冷暖对比烘托剧情,运用柔光与剪影塑造视觉风格,对电影级LED布光、实景光线还原及动态灯光编程有独到的见解。
这份专业素养让陈昊很快在业内崭露头角。前些年,他先后参与了《功夫瑜伽》《妖猫传》《封神传奇》等多部电影的灯光工作。在《妖猫传》中,他打造了极具东方美学的灯光氛围;在《封神》中,他负责的布光方案确保了特效合成效果的顺利呈现。
2023年10月,由陈昊担任灯光指导的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作品《一颗心》荣获欧洲摄影奖月度影片,独揽最佳电影灯光和最佳摄影奖。
前几年,陈昊在北京参与了多个品牌商的广告拍摄,职业发展更具多元化。今年,他回到鄢陵老家,在鄢陵县城开了一家精酿啤酒馆,不忙的时候就回店里打理生意。
“回到家乡后,生活安稳了很多,但我也要趁年轻,多干些自己喜欢的事。”他说。
邢伟业:盼在家乡扎根开花
在剧组工作的邢伟业。
“鄢陵灯光村”说的是鄢陵县张桥镇张北村。鄢陵所有在国内影视圈从事灯光师的人,大都是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入的行。邢伟业就是跟着他的堂哥邢建伟离开的家乡。
说到邢建伟,“行内人”都知道,他是最早从鄢陵走出去的灯光师。邢建伟当年来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先是跟着剧组的人干杂活儿,有一个导演看邢建伟为人老实、能干,就让他在剧组学习,而后做灯光助理。就这样,邢建伟很快在剧里落了脚,成为鄢陵“灯光第一人”,随后也把村里不少人介绍到剧组。
“我入行的时候还小,高中没有读完就退学了,建伟哥知道后就让我跟着他去剧组历练。”邢伟业说,他跟着堂哥先后参与了《正阳门下小女人》《善始善终》《林海雪原》等作品,后又学习了摄影,还参与了《长安十二时辰》《独行月球》《情满九道弯》《藏海传》等影视作品的拍摄。
“以前拍戏,短则一两个月,长则四五个月,有时候甚至大半年都回不了家,所以我总是羡慕能在家工作的人,因为下了班就可以回家和亲人在一起。”他说,如今鄢陵县着力打造微短剧拍摄基地,充分利用外地灯光师的资源,开展招商引资,招来一个又一个剧组。在这种情况下,邢伟业回到了家乡。
回到家乡拍戏,让邢伟业感到很轻松,有时候家里人还到剧组探班,看他们怎样拍戏。工作不忙的时候,他也能回家看看。他希望在家乡扎根、开花。
编辑:李灏 责编:肖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