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晚播小麦别担心 “六补一促”夺高产

本报讯 (记者 武芳)9月以来,我市降水异常偏多,造成大部分农田土壤水分饱和,部分地块湿渍,对我市“三秋”生产工作非常不利,秋作物收获期整体推迟。那么,我市在秋收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小麦播种适宜播种期是什么时候?针对这些问题,昨日,记者采访了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正高级农艺师袁建生。

袁建生说,根据气象部门预测,未来几天全市仍多阴雨天气,要切实做好抢收晾晒,确保颗粒归仓。土壤偏湿地区要及时排涝降渍,为机收作业创造有利条件;对于已成熟地块,要充分利用降水间歇期,及时进行抢收。对于已收获的秋作物,要及时进行烘干处理,不具备烘干条件的,可优先使用玉米笼等避雨存放,在降水间歇期及时揭开棚膜进行通风降温,降低发芽霉变风险。

我市小麦播种适宜播种期是什么时候?袁建生说,去年以来,我市重点推广夏玉米冬小麦“双晚”技术,做到夏玉米适期晚收、冬小麦适期晚播。“双晚”技术使我市去年夏玉米增产8%—10%、冬小麦有效降低了冬春冻害的风险。我市属于黄淮冬麦区,常年种植半冬性小麦品种为九成以上。播种期方面,依据天气情况、土壤墒情、选用品种特性等,以冬前形成主茎5—6叶、单株分蘖3—5个、次生根5—8条的壮苗标准所需积温,合理确定适宜播种期。正常年份小麦适时晚播种的话,半冬性品种适宜播种期为10月10日至20日;弱春性品种适宜播种期在10月20日至10月底。如果土壤仍然偏湿再晚播种,到11月份以后播种也可以,但需要适当加大播种量,并且配套栽培措施要跟上。

“为做好晚播种小麦应对,确保既种得上又种得好,切实稳定麦播面积,要落实好以下‘六补一促’关键技术措施,夯实明年夏粮丰收基础。”袁建生说。

具体措施:一是抢时整地播种,以“抢”补“晚”。对土壤偏湿、能够在适播期下限完成播种的地块,要利用晴好天气晒田散墒,待土壤墒情基本适宜时,抓紧机械腾茬、翻耕整地,抢时适期播种。要避免盲目抢耕抢种,造成播种质量差,影响出苗质量。

二是选用合适良种,以“种”补“晚”。由于晚播种小麦生长期缩短,宜选用早熟的半冬性品种、半冬性偏春性品种或弱春性品种。早中茬可以选用郑麦1860、兆丰6号、西农511、百农207、周麦36、中麦578、郑麦136、伟隆169、兆丰3188、豫农804、丰德存麦5号等品种。中晚茬可以选用鼎研161、囤麦257等品种。

三是提高整地质量,以“好”补晚。晚播地块要通过精细整地,切实提高整地质量,奠定良好的播种基础。秸秆不能机械粉碎还田地块,要及时收割移出,为散墒整地创造条件。积水时间长的地块,土壤结构遭到破坏,适墒条件下必须进行深耕。

四是适当增加播种量,以“密”补晚。晚播种小麦冬前积温少,分蘖不足,应适当增加播种量。要根据不同播种期、不同地块和品种确定适宜播种量,一般每晚播2天,亩播种量增加0.5公斤。同时要适当浅播,播深以3—4厘米为宜,争取早出苗、早分蘖、多发根。

五是科学施足底肥,以“肥”补晚。晚播种小麦应施足底肥,适当增施磷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和分蘖增长。对积水时间长地块,要做好测土化验分析,指导农民科学合理施肥。肥力偏低麦田适当增加前期速效养分比例

六是加强苗后管理,以“管”补“晚”。小麦播后7至10天,及时查看出苗情况,发现有缺苗断垄的,及时补种相同品种,确保苗全。为加快出苗,可实行催芽播种。

七是科学管理,“促”苗壮多成穗。晚播种小麦冬前和冬季肥水消耗少,基本不缺水分和养分,一般不追肥浇水,免得降低地温,影响发育。立春后,进入返青拔节期,可肥、水齐攻,视苗情亩施尿素7—10公斤,可有效提高亩成穗数。除了春季追肥外,还可以在二三月份,通过叶面喷施尿素或复合肥(浓度1%左右)促使幼苗生长,促弱转壮,提高分蘖成穗率。

袁建生说,此外,还要加强麦播期病虫害防治,全面推广种子包衣、药剂拌种或土壤处理,杜绝“白籽”下地。


编辑:李灏   责编:肖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