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构建“理事会决策+网格化管理”体系,激活群众内生动力;深耕“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路径,精准帮扶解决难题;坚持“依托大企业、发展多元经济”,实现“服务+产业”双轮驱动;依托山区资源,举办槐花节、红叶节,打造乡村旅游名片……
“谁不说咱家乡好——2025许昌乡村振兴发展实践推荐活动”启动以来,全市社会各界主动参与,不遗余力推荐自己的家乡,通过“我的许昌”客户端,展现各自村(社区)在乡村振兴征程中的创新智慧与生动实践。
本报今日从中选取6个村(社区),对他们结合自身实际、立足自身实际、推动全面振兴的创新实践予以报道,展现乡土振兴的蓬勃力量,点燃更多乡村奋发向上的火热激情,汇聚成开创乡村振兴新局的磅礴之力,共同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新答卷。
禹州市鸠山镇张家庄村:
乡村振兴有路子 群众过上好日子
推荐语
这里是河南省首批乡村旅游特色村——张家庄村,位于禹州西部山区。依托山区资源,我们每年举办槐花节、红叶节,乡村旅游成了村里的一张名片。接下来一段时间,这里将红叶似火,层林尽染。快来张家庄,赏美景、品美食,体验别样乡村风情,拥抱诗与远方!
——张家庄村党支部书记 张春生
□本报记者 胡晨
眼下,即将迎来观赏红叶的最佳时期。
“赏红叶不用长途跋涉,再过几天张家庄红叶层林尽染、如霞似锦,随手一拍就是大片……”10月9日,禹州市鸠山镇张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春生说。
张家庄村位于禹州市西部山区,辖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全村116户417人,有耕地765亩、林地1800亩,是河南省首批乡村旅游特色村。
昔日的省定贫困村,如何蝶变成远近闻名的明星村“?紧邻治理荒山闻名全国的英雄山,北有AAAA级景区大鸿寨,南邻‘千年古镇’神垕镇……因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境内林木资源丰富,全村达成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共识。”张春生说。
发展乡村旅游,首先交通要便利。经过不懈努力,2020年张家庄村修通了串起5个自然村、长19.4公里的乡村水泥路,村里的排前路、主干道焕然一新,沿着主干道可直通大鸿寨景区和天垌红叶谷。同时,该村组建了环境整治专职保洁队伍和志愿服务队,实现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庄环境极大改善,村民幸福感、获得感与日俱增。
环境改善了,村庄变美了,怎样把绿水青山的好风景变成金山银山的好“钱”景?依托村内千亩野生槐树林,连续5年举办“槐花节”,年销售槐花3.2万多公斤;借助漫山遍野的黄栌,打造赏景品秋的“红叶节”,野山药、土鸡蛋、山野菜等农家特产成了“畅销品”;通过开发古村落,发展民俗农家乐,村民们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成立“禹州市崛山养殖合作社”,年产蜂蜜0.75万公斤以上,“甜蜜产业”成为群众增收的稳定渠道;深挖土地潜力,种植雪桃、柿树、葡萄、黑皮梨、杏李树等特色树种1.9万多棵,让“春看花开夏采摘,秋赏红叶冬戏雪”的“四季美景”呈现眼前;建设张家庄村农副产品加工车间,让山野菜、槐花、五谷杂粮等农副产品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如今,张家庄村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实现了村庄“活”起来、群众富起来。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张家庄村还十分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明确红白事操办标准与流程,每月开展一次“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形成了倡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氛围。
如今的张家庄村,产业发展蒸蒸日上,村庄环境整洁优美,文明乡风深入人心。“下一步,我们将持续用好山区资源,带领群众走好乡村振兴路子,让农业更有干头、农村更有看头、农民更有奔头。”张春生表示。
襄城县麦岭镇新乔庄村:
党群携手“微改造” 美丽乡村绽新颜
推荐语
新乔庄村坚持党建引领,以“微改造、精提升”为抓手,发动群众共建共治,盘活闲置资源,打造“小菜园”“小游园”“莲鱼共生”等生态景观,实现村容美化与集体经济双提升,探索出了一条“花小钱办大事、小切口大治理”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如今的村庄,一步一景、一巷一韵,党群同心、共治共享的氛围日益浓厚,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活力四射。
——新乔庄村党支部书记 刘学卿
□本报记者 武芳
金秋时节,襄城县麦岭镇新乔庄村依然洋溢着和美与活力。村民们此前自发和泥砌砖、栽花种菜,将房前屋后的闲置地块打造成一个个精致美观的“微田园”。
“砖瓦砂石都是大家自愿捐的,出工出力也全是自愿!”新乔庄村党支部书记刘学卿介绍道。从昔日的“脏乱差”到如今的“绿净美”,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已成为周边群众纷纷前来打卡的“网红村”。
党群联动共建,共绘村容新貌。新乔庄村构建“支部委员包片、党小组长包街、党员包户”三级网格体系,以打造千余米“示范街”为突破口,党员干部带头拆除违建、捐赠建材、清理垃圾,群众踊跃认领责任区,投工投劳参与砌花坛、铺步道、植绿树,实现了从“站着看”到“抢着干”的积极转变。同时,该村引导村民利用宅前屋后、闲置空地砌花坛、种瓜果,建成“一户一景、推窗见绿”的庭院景观。全村共建成“小菜园”“小花园”80余处,曾经的荒废地和垃圾堆积点,转变为四季有绿、有花、有果的“网红微田园”,村庄整体颜值与村民生活品质同步提升。
莲鱼共生施治,经济环境双赢。针对村内坑塘污染问题,新乔庄村创新实施“莲鱼共养”生态治理模式,利用整治好的坑塘种藕养鱼,并由党员干部和公益性岗位进行分段管护。生活污水经“小三格”“大三格”无害化处理后流入藕池鱼塘,既有效净化水质,又可收获莲藕和鲜鱼,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该项目每年为村集体稳定增收2万余元。
农耕文化融景,乡愁赋能治理。新乔庄村积极发动村民,将各家闲置甚至即将丢弃毁坏的老物件——如石磨、石磙等广泛收集起来,经过清洗和艺术布局,统一陈列于党群服务中心前广场,打造出一座充满乡土气息的露天“农耕文化角”。这些老物件不仅是环境的点缀,更成为承载乡村记忆、传递农耕文明的载体,让年轻一代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传统、铭记乡愁。如今,这里既是村民休闲交流的好去处,也成为传承文化、凝聚乡风、增强认同的重要阵地,实现了环境提升与文化赋能深度融合,为乡村治理注入持续的精神动力。
环境美了,人心齐了,产业活了。新乔庄村用“小切口”推动“大变化”,用“微更新”实现“精治理”,绘就出一幅党群同心、景美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襄城县双庙乡湾张村:
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
推荐语
湾张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锚定和美乡村建设目标,创新推行“三大原则+六项程序”的湾张模式,通过“六步走”战略激活群众内生动力,构建“理事会决策+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从“清拆攻坚”到“全面提升”的蝶变,探索出乡村治理新路径。如今的湾张村,村容整洁、产业初兴、乡风淳朴,一幅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值得大家走进感受这份蝶变与活力。
——湾张村党支部书记 田运平
□本报记者 武芳
9月的襄城县双庙乡湾张村,绿树环绕的游园里孩童嬉戏,村民们或在村口咖啡屋闲聊,或在小树林烧烤区忙碌,月饼加工厂机器轰鸣——这个曾遍布荒坑、杂物的村庄,经过和美乡村建设,已彻底换了模样。
“以前村里的路不好走,荒地里堆满垃圾,现在拆了乱搭乱建,建了游园、广场,出来散步的人也多了!”村民王大爷指着家门口的花园,眼里满是笑意。
作为双庙乡和美乡村建设的先行试点,湾张村自今年2月18日启动“清拆攻坚”以来,全村累计清理空闲宅基地、荒坑、荒地超100亩,完成虎张、天寨、湾张3个自然村全区域清拆,拆除乱搭乱建300余处。清拆后腾退建设用地20余亩、连片区域数10处,为游园、广场、产业项目落地提供充足空间,“村口咖啡”“小树林烧烤”“古树游园”等文旅项目,成了周边游客打卡地。
这一切变化的背后,是“群众主体”理念的生动实践。湾张村成立乡村振兴理事会,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村“两委”干部、理事会成员带头清拆自家废旧宅基、捐资捐物,形成“干部作示范、群众齐参与”的示范效应。同时,该村通过“每日大锅饭”“每周光荣榜”等机制,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建设者”,主动参与房前屋后清理、节点打造。其间,该村带动村民日均超100人次参加义务劳动,累计节约人工成本46万元,收到群众自发捐款超13万元,实现“财力有限、民力无限”的治理突破。
“每天出工还能上光荣榜,大家干活劲头足得很!”网格长杨运停说,通过“义务劳动光荣榜”“最美湾张人”评选等机制,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
产业兴则乡村兴。湾张村在环境改善后,迅速布局“农业+文旅+加工”融合产业:与智艺农业公司合作的咖啡屋已营业,月饼加工项目已正式投产,日产1700余公斤月饼,带动9名村民家门口就业,谋划中的烟草产业研学基地正稳步推进,颍河文旅项目也正在对接中。
“光环境好还不够,得让村民口袋鼓起来。”该村党支部书记田运平说,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打造养生体验基地、颍河文旅项目,推动颍河水上乐园、沿河十里桃花、岛上民宿体验、河道浅水乐园等项目,让村民既能享受优美环境,又能在家门口赚钱。
建安区张潘镇师庄村:
乡风文明促振兴
推荐语
近年来,师庄村通过人居环境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村产业等,村容村貌得到提升,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正朝着“文化乡村”“文明乡村”“幸福乡村”迈进。
——师庄村党支部书记 张文举
□本报记者 张辉
“这本书不错,值得一看。”10月7日,建安区张潘镇师庄村棋麟书院内,两位村民边翻阅书架上的书边小声交流。书架上,历史、人文、科学等2000余册图书整齐排列。
“棋麟书院由村内一位热心乡贤将其空置宅院改造后免费提供给村里使用。”师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文举介绍,书院平时主要用来举办读书交流、宣讲等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在师庄村,倡树文明乡风已成为共识。2019年,村民王利民自筹资金20多万元创建了“张潘利民爱心艺术团”。2023年11月,“建安区张潘镇师庄村利民文化合作社”正式挂牌,在节假日为村民义务演出。此外,该村每年还开展“党员示范户”“五美庭院”等评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村民文明素养,涵养文明乡风。
“为解决村里留守老人吃饭问题,去年冬天,村民韩建国把自家闲置院落捐了出来,成立师庄村爱心大食堂,村里购买了桌椅板凳、锅碗瓢盆等。”张文举介绍,村里还流转21亩土地种植小麦、红薯,保障大食堂的正常运转。
尊师重教也是师庄村的优良传统。今年1月,该村乡贤王梓铭设立“正恒教育助学金”,承诺连续20年每年捐赠5000元,还向村内育人小学38名学生捐赠了书包等学习用品。8月7日,师庄村举行大学助学金发放仪式,爱心人士王付民为3名即将踏入大学校门的学子送上助学金。8月8日,张文举受村内匿名的爱心人士所托捐赠2万元,为村里一学生提供一对一资助。
乡风淳,产业兴。2022年,师庄村还成立了建安区金满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洋葱种植产业,同时种植辣椒、红薯等经济作物。该合作社还和种业公司签订了回收合同,实行“订单式”种植模式。目前,村里共种植了800亩辣椒、300亩红薯。同时,师庄村还充分发挥村内红薯粉、红薯粉条制作优势,对红薯进行深加工,提高其经济附加值。去年,该村共加工红薯粉条5万公斤,村集体帮助群众销售红薯粉条2500公斤。
先后修建师庄广场、贾庄广场、王庄广场,新建排水沟1500米,整治背街小巷、断头路11条,安装路灯200多盏,整治荒片荒院36处……如今的师庄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村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中心,以村容整洁为重点,以村民幸福为落脚点,探索实施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努力把村子打造成美丽和谐的‘师庄家园’。”张文举表示。
禹州市方岗镇方东村:
多元兴业 民富村强
推荐语
作为一个紧邻工业园区的“镇中村”,方东村锚定“依托大企业、发展多元经济”方向,一手抓劳务服务创收,一手育农产品加工产业,实现了土地全流转、村民全就业、惠民全覆盖的目标,先后荣获省级“五星”党支部、省级卫生村等称号,走出了一条“服务+产业”双轮驱动的和美乡村建设之路。
——方东村党支部书记 方红海
□本报记者 胡晨
“磨100斤小麦才花10块,二十几分钟就拿到面粉和麸皮了,咱村这石磨坊真是方便又实惠!”近日,到禹州市方岗镇方东村唐韵石磨坊磨面的群众刘圈,言语里满是笑意。
磨坊里,智能清洗、选麦、加工设备有序运转,从粮仓到包装车间的全流程生产线,不仅让村民享受到便捷服务,更开启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赛道。
方东村地处方岗镇镇区,紧邻许昌龙岗电厂与禹州工业园区。如何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村“两委”精准破局,走出了一条“服务创收+产业赋能”的集体经济振兴路。
“依托大企业,咱的劳务经济才能稳扎稳打!”方东村党支部书记方红海介绍,他们以禹州市三泰建筑劳务有限公司、众诚物业管理公司为平台,主动对接龙岗电厂及周边园区,从物业管理、保洁绿化到装卸搬运、建材运输,把服务嵌入企业产业链。2024年,该村仅物业公司就创收27万元,带动200多人就业,技术工人月薪最高达6000元;通过网上竞标拓展业务,村集体年产值突破600万元,年收入稳定在20万元以上。
在服务经济稳步推进的同时,方东村又把目光投向农产品加工。今年年初投产的唐韵石磨坊,集机磨、石磨加工于一体,既面向村民提供便民加工服务,又对外接单销售,目前已接到5000多公斤订单。同时,村里注册“钧方良”品牌,计划通过“农户+合作社+石磨坊”模式,带动更多村民参与;种植羊肚菌的村民方国灿,还打算依托磨坊平台,研发羊肚菌挂面,让农产品附加值再上一个台阶。
产业红火了,村民的日子更有奔头。如今,该村已实现“土地全流转、村民全就业、惠民全覆盖”,用集体经济收益为脱贫户、监测户及80岁以上老人代缴合作医疗费用,每人每年可分红50元;春节办运动会、端午包粽子、重阳敬老人,各类活动让村民归属感满满。
“唐韵石磨坊的石磨不停转动,正如我们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歇。”方红海充满信心地说,“我们将继续巩固和拓展产业发展模式,为集体经济持续造血,让村民分享更多发展红利,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魏都区新兴街道祥泰社区:
深耕民生“责任田” 群众收获幸福感
推荐语
祥泰社区以党建为引领,深耕“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路径,依托“党建+网格+大数据”,构建“社区—网格—小区”三级议事体系,变“被动等求助”为“主动送服务”,用精准帮扶解难题,让社区温情点亮居民幸福。
——祥泰社区党支部书记 高丽博
□本报记者 付家宝
“在社区的协调下,我们小区的环境越来越好。闲置地块改造成了1000余平方米的活动广场,平日里大家在此休闲娱乐,真好!”10月9日,提起社区的贴心服务,祥泰一期居民称赞道。
“我们辖区低保家庭、残疾人等群体数量较多,独居老人、困境儿童等群体还存在着定期慰问、课后照护等个性化需求,如何精准对接每一户群众的诉求,成为社区治理中亟待破解的难题。”祥泰社区党支部书记高丽博告诉记者,为打破“被动等待求助”的困境,祥泰社区积极探寻高效帮扶路径。
祥泰社区以党建为引领,构建“社区—网格—小区”三级协商议事体系,充分盘活庭院小广场、网格游园、小区党群服务中心及闲置空间等场所资源,让协商议事融入居民生活圈。该社区通过居民主动反映、网格常态收集、社区集中梳理等多元渠道征集议题,精准回应群众关切,同时将协商成果与社区重点工作深度衔接,靶向破解热点难点问题。依托这一机制,老旧小区改造、物业管理提升、环境卫生整治等民生难题得到有效解决,实现“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干什么由群众提、怎么干由群众议、干得怎么样由群众评”的模式,既提升了居民满意度和幸福感,又激发了大家参与社区事务的主动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氛围。
以“党建+网格+大数据”为核心,祥泰社区绘制翔实民情网络图,接入“许邻e家”信息平台,实时掌握居民需求,提供精准服务。民情网络图动态标注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信息,包括定期送药、孩子放学无人接等细节。半年来,依托这一机制,社区为55名困难群众办理低保手续,为16户突发困境家庭申请临时救助,协助60人完成低收入认定,为2名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找到工作,实现帮扶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发现”的转变。
依托“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聚焦社区治理、养老服务、青少年关怀、救助帮扶等领域,祥泰社区打造多样化、专业化社工服务项目,以精准服务破解居民难题,提升生活品质与幸福指数。“我们社区与许昌草之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推出‘护童计划——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益课’,通过专业引导守护青少年心灵成长,缓解家长育儿焦虑,让温暖浸润社区每个角落。”高丽博说。
2025许昌乡村振兴发展报道详情可扫码观看
编辑:李梦源 杜鹏勃 校对:樊迎喜
责编:杨 仪 终审:刘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