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手拉手”零工驿站,徐新菊不出社区就能找到编织假发的工作。
“又麻烦你们给送过来。不仅帮我找活儿干,还把活儿给我送到家。太感谢了!”
“没事儿。你的腰不得劲,来回跑着不方便。”
11月16日,56岁的徐新菊打开房门,一只手扶着腰,另一只手忙着去接东城区邓庄街道空港新城社区党支部书记支艳提着的袋子,满脸灿烂的笑容。
袋子里装的是假发发丝,也是徐新菊的“活儿”。除了编织假发外,徐新菊还通过社区“手拉手”零工驿站,穿过珠子、拆过挎包线。
“我的腰不好,坐不了太长时间,干不了重活儿。”徐新菊将袋子放在客厅不足一平方米的茶几——她的工作台上,“像我们楼下的那个姐,在社区学会了踩机器(缝纫机),一个月能挣两三千块呢。”
“身体还是第一位哩,咱能干多少干多少。”支艳劝慰她。
“是哩。就这我都可高兴。不出门,一个月能挣三五百块钱,买菜钱有了。”徐新菊笑着说。
两人说话间,支艳的手机响了起来,是附近一家酒店发来的用工信息。她忙向徐新菊告别,赶回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翻开用工企业登记表,边打电话边登记:“咱是需要保洁员?要几个人?工资一个月多少?有啥要求?”
挂掉电话,支艳立即把整理好的招工信息发送到“手拉手”零工驿站的4个微信群,这样近千名社区居民都能“第一时间”看到。
紧接着,支艳拿来两摞厚厚的零工人员登记表,一页一页认真翻了起来,在其中一页停了下来,拿起手机,拨通电话:“玉玲姐,你前段时间不是说想找个保洁的活儿?现在有个酒店正招人呢,就在咱小区附近。我一会儿把电话发给你。”
“你看看合适不合适。不合适的话,我回头再给你留意留意。”
接连打了几个电话后,支艳才长长舒了口气,抬头看着墙上“手拉手”零工驿站的牌匾——2021年,因为看到社区许多“宝妈”不好找全职工作而萌生的一个念头,如今已成为帮助400多名社区居民实现在家门口弹性就业、“顾家挣钱两不误”的金字招牌。
编辑:李梦源 刘靖雯 校对:孙辉
责编:毛志刚 终审:杨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