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叶”的发展之路

2019-09-20 08:16:24 来源: 许昌网 作者:

记者 武芳

特别提示

一片烟叶代表着独特的地域特点,土壤、光照、温度都是影响烟叶生长的关键因素。地域不同,烟叶的特点不同,用途也有差异。

一片烟叶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步伐,许昌烤烟产量曾长期雄霸全国,供应全国26个省(区、市)的139家卷烟厂,出口到日本、美国、法国、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片烟叶代表着科技的力量,从种子萌发到烟叶复烤,每个环节和步骤都需要科技的发展,每个进步都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撑。

我市烟草栽培始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1913年美种烤烟在襄城县一举试种成功;1914年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上,参展的许昌烟叶喜获金奖,“东方的弗吉尼亚”名扬四方。

20世纪70年代,我市烟叶种植面积最大时,烤烟产量曾占全国的1/3、全省的94.7%。1958年,毛主席视察我市烟区时,称赞这里是“烟叶王国”。我市烟草产业门类齐全、链条完整,涉及烟草种植、烟叶复烤、卷烟生产、烟机制造、包装印刷、科研教育等领域,涵盖工农商、产供销和企学研,是全国烟草产业链条最为完整的地区。

种植环境   得天独厚,有“东方的弗吉尼亚”的美称

手拿草帽,驻足远眺,在我市襄城县,八七广场上矗立着这样一尊高9.9米的毛泽东塑像。对于我市、对于河南,甚至对于整个烟草行业来说,它都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50多年前,伟大领袖毛主席一声“烟叶王国”的赞叹,给我市带来了无限的荣耀,造就了那个年代“言烟叶必称河南”的辉煌。

“中国烤烟在河南,襄城烟叶甲河南。”我市地处北纬34度,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境内大部分土壤表层疏松易耕,通透性好,保水保肥性能强,钾含量丰富。尤其是位于襄城县紫云山区的里川,土壤质地优良、营养丰富,所产烟叶吃味醇厚、香气浓郁、劲头适中、滑润丰满、燃烧力强、色香味俱佳,是我国浓香型烟叶的典型代表。

1904年至1912年,英美公司曾多次派人到河南、山东、安徽、湖北、吉林等地调查土壤、气候及晒烟生产等情况。他们来到我市后发现,这一带与美国烤烟圣地弗吉尼亚处于同一纬度,其土壤特性也极为相似,于是认定这里是烤烟生产的理想之地。1913年春,英美公司开始派人在我市试种烟叶。1914年,襄城县烤烟作为优异产品,参加了美国旧金山万国商品赛会,颇受好评。独特的地理优势,使襄城县获得“东方的弗吉尼亚”美称。

我市所产烟叶色泽金黄、油润丰满、香气浓郁、香味醇和,是“中华”“黄金叶”“云烟”等知名卷烟品牌的主要原料。民国时期,我市位居全国三大烤烟烟区之首。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烟叶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品质、出口量、名牌香烟配方比例等6项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以致有“河南许昌烟叶,为国产最优者”一说。我市成为全国最负盛名的烟叶生产、贸易市场。1958年8月7日,毛泽东主席来到襄城县视察许昌烟区,当他看到一望无际、长势喜人的烟叶时,禁不住称赞:“你们这里成了烟叶王国了。”

许昌烟区以后多年的发展为“烟叶王国”的论断作出了诠释:1979年,国家确定41个烤烟生产基地县,行政区划前许昌占11个。20世纪,我市烟叶种植面积最大时,当年烤烟产量占全国的1/3、河南省的94.7%,烤烟销售量为全国之最。我市烟叶供应全国26个省(区、市)的139家卷烟厂,是全国大中型卷烟厂知名品牌的主要原料。一时间,许昌“烟城”“烟都”之美誉遍及海内外。据统计,1950年至1984年,许昌烟区累计种烟2776.5万亩,累计为国家积累税收14亿多元,出口烟叶换回外汇3.6亿美元。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全国烟叶种植面积迅猛增长和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我市烟叶生产受到很大冲击。1988年至1996年,烟叶种植面积逐年下滑,从42.5万亩下滑到18.9万亩。

为保证烟叶种植面积,提高烟叶质量,根据国内外烟叶市场的变化和国家对许昌烟叶种植的计划安排,我市及时调整烟叶生产发展战略,提出“稳定面积、主攻质量、科技兴烟、提高效益”的方针,使全市的烟叶生产逐步从规模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烟叶生产经营模式上,全市普遍推行公司加农户、联户协作,集中连片、建立烟叶专业农场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措施,通过土地转让,把烟田向种烟大户适度集中,使“小生产”实现“大经营”,不断提升许昌烟叶生产的综合效益和抗拒风险能力,同时加大品种更新和新技术推广运用力度,加强与国外烟草公司的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使烟草种植的科技含量得到大幅提高。

现代烟草   产业蓬勃发展,打造河南省烟草产业转型升级典范

长期以来,烟草产业一直是我市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地方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十二五”期间,我市种植烟叶68.7万亩,收购212万担;累计投入烟叶生产扶持资金4.17亿元,累计投入烟叶生产基础设施补贴资金7.18亿元,建成项目27828个;实现烟农总收入25亿元,上缴烟叶税5.5亿元。与“十一五”末相比,烟农年度总收入由2.14亿元提高到4.9亿元,增长2倍多;户均收入由3.73万元提高到11.75万元,增长3倍多;亩产值从3065元提高到3918元,增长27.8%;收购均价由15.75元/公斤提高到28.22元/公斤,增长79.2%;烟叶税由4714万元提高到1.0776亿元,增长2倍多。

烟田道路纵横交错,机井沟渠互通互连,育苗基地设施齐全,太阳能杀虫灯等高科技产品随处可见……在襄城县王洛镇的烟田里,到处是现代化的生产场景。该镇烟农雷怀庆接受采访时说,由他牵头成立的怀庆农机专业合作社,播种机、烟苗剪叶机、移栽机、覆膜机、中耕机、采收机等烟用农机一应俱全,烟叶生产中育苗、施肥、起垄、移栽、中耕、植保、灌溉、采收全实现了机械化,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这是我市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现代烟草农业是烟叶生产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烟叶王国”的许昌,按照发展速度要快、发展质量要好、发展水平要高的要求,着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扩大浓香型烟叶优势,大力推进烟草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挥“黄金叶”卷烟品牌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美誉度,促进烟草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回顾近年来我市烟草产业的发展之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市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脚印”: 2008年启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以襄城县王洛镇闫寨村为试点进行探索;2009年,试点由“一村”扩大为“一乡三村”,即襄城县汾陈乡和王洛镇闫寨村、许昌县椹涧乡岗杨村、禹州市范坡乡李楼村;2010年,由试点阶段转入提升阶段,襄城县被国家烟草专卖局确定为全国首批整县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试点县;2011年,启动许昌县、禹州市整县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全市建成基地单元5个,其中特色烟基地单元3个;2012年,“中华”品牌襄城王洛单元荣获我省第一个“全国优秀烟叶基地单元”称号。全市成立烟农合作社22个,2015年襄城县里川烟农专业合作社被国家烟草专卖局评定为行业级示范社。

随着卷烟减害降焦力度的加大,浓香型烟叶在中式卷烟配方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工业企业出于保持卷烟吸食满足度的需要,迫切需要浓香型烟叶来弥补降焦所带来的香气损失,这为我市浓香型烟叶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特别是近年,我市与河南中烟工业责任有限公司开展“上六片”项目的研究与推广,解决了培育成熟烟叶、采收成熟烟叶和调制成熟烟叶等3个技术难题,提高了上部叶的质量和工业可用性。目前,我市“上六片”烟叶已成为“黄金叶·天叶”高端卷烟品牌不可或缺的主要原料。

2018年,我市种植烟叶10.2万亩,收购烟叶31.82万担,完成烟叶税1.06亿元。2019年种植烟叶10.3万亩,计划收购30.05万担。随着烟草产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全国特色优质烟叶开发工作研讨会、“百年浓香·河南浓香型烟叶品牌研讨会”等相继在我市召开。

产业链条   抢抓机遇,拥有全国最完整的烟草产业链

在许昌的工业门类中,烟草加工业产值最高、链条最完整。据统计,1987年,在全市32个工业门类中,烟草加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同时,烟草行业还形成了涵盖种植、烘烤、复烤、加工、储存、调运、科研、教育的全产业链——至今,许昌仍是全国烟草行业产业链条最完整的地区。

20世纪80年代末起,许昌卷烟生产通过革新工艺、深化改革,提高科技含量,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扩大省内外销售市场,工业值逐年增长。1988年8月,中国第一条国产化5000公斤/小时制丝生产线在许昌卷烟厂“七五”生产大楼安装调试成功。1989年2月,卷接包生产线也相继搬入“七五”生产大楼投入生产,年生产能力21万箱。1994年10月,成立“八五”制丝车间。1995年2月,成立“八五”卷接包车间。至此,许昌卷烟厂同时拥有“七五”和“八五”制丝、卷接包生产线,年生产能力50万箱。2014年8月,许昌卷烟厂完成易地搬迁,新厂区总建筑面积17.29万平方米,年设计生产规模60万箱,主要生产“黄金叶”品牌卷烟。

1985年,从部队转业至许昌烤烟厂工作的马增杰,见证了国企当年的辉煌。“当时,我们厂跨市区解放路北段,有两个大的厂区,京广线就从厂里穿过。卷烟厂在我们厂西南处,一到烟叶复烤季,整个城市西北区都飘着浓浓的烟草香。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厂复烤的烟叶已经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时厂里有正式职工2000多人,到了烟叶复烤旺季,加上临时工有1万多人。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市区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包括周边农村的农民,那时都在烤烟厂干过活。”据马增杰回忆,20世纪80年代中期,许昌烤烟厂一个车间可以创造2000多万元的产值,有“烤车一响,黄金万两”之称。

为增强许昌烟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出口创汇,引进国外先进打叶复烤设备、加工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烟叶加工技术和管理水平,1995年4月15日,“天昌国际烟草有限公司”在许昌开业,其生产设备全部由国外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在烟草产业链中,烟草机械的加工生产是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许昌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于1958年建厂,1965年开始涉足烟草机械领域,是中国烟草总公司直属的最早从事烟草机械产品研发与制造的企业之一,2002年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中国烟草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四大控股企业之一,为中国烟草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许昌烟草行业历来重视科技教育,设有烟草专业科研机构和烟草学校,对烟草科学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培育烟草科技人才。

位于我市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是我国创建最早、河南省唯一的省级烟草专业科研机构(以下简称烟草所)。

据烟草所相关负责人介绍,烟草所的工作职能是根据烟叶生产发展的需要,开展烟叶品种引进、试种、推广,以及烤烟优质适产栽培技术、烘烤技术、烟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研究工作,并对烟区土壤和原烟质量进行监测,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及优质烟基地开发,烟区技术人才培训,情报资料收集等,肩负着全省烟草科技发展和技术指导重任。

此外,河南省烟草公司许昌市公司每年对各县(市、区)分公司各类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对烟农进行烟叶栽培及分级技术培训,为我市烟草产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一路走来,我们看到,从烟叶种植、复烤、科研到卷烟生产、烟机制造、薄片加工、烟草物资生产储运和烟草职工教育培训等,我市的烟草产业已形成完整的链条,实现了由“烟城”向“烟都”的嬗变。

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乔利峰摄

附件: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