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的节日。而提起宫灯,就一定少不了本庄灯笼。
1月19日,记者前往有“灯笼村”之称的长葛市古桥镇本庄村采访。春节临近,这里年味愈发浓厚,灯笼厂大门上挂着一串喜庆的大红灯笼,院子里放着成箱的植绒宫灯。“这些都是附近客户预订的,这两天就会来取。”灯笼厂负责人本改性说。
今年77岁的本改性,是本庄灯笼的第四代传人,也是远近闻名的灯笼制作艺人。
在他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各式大大小小的灯笼,有圆滚滚的红纱灯、古色古香的四角宫灯,也有造型各异的新式宫灯,充满年味。
本改性告诉记者,本庄灯笼制作是从他曾祖父开始的。百余年来,本庄村灯笼制作艺人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名副其实的“灯笼村”。2019年,本庄灯笼入选许昌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灯笼虽好看,制作却不容易,需要经过十七八道工序。”说起自己的老本行,本改性打开了话匣子,每到年底,红灯笼就会迎来销售旺季。“特别是腊八以后,订单量开始大幅增加,每天都有外地客户联系订购。”
采访中,火热的销售场面,从老本的“热线电话”就可见一斑。
“车到了,货都装上车吧。”
“你查一下,车上有多少件,赶快对接一下联系人。”
往往这个电话刚挂掉,另一个电话紧接着就打了进来。老本心细,每个电话的收发货信息,他都会及时用笔在本子上记下来。
合上记满电话号码和出货数据的本子,老本的脸上满是喜悦。“今年灯笼的销售行情特别好,腊月的前半个月我们已经卖出去了12万个灯笼,过了小年会进入销售高峰期,腊月里卖20万个没问题。”
“灯笼要想卖得好,不只是质量好,关键还要服务好,花样新。”在老本的灯笼厂里,他的小孙子本二豪接过了话茬。
小伙子今年上大三,每年寒假回家帮忙卖灯笼,也成了他雷打不动的“家庭作业”。本二豪指着屋里挂着的大大小小灯笼介绍:“我们的灯笼有走马转灯、大红灯笼、宫灯、八角灯、折叠灯、刺绣灯等40多种款式,规格最大的3米高、撑起来直径接近6米,几乎有一座房子那么大,而小的仅有2厘米高……你能想到的各种灯笼,厂里基本都能做,并且提供上门安装、灯光设计等多样化服务。”
“师古而不泥古”,让本庄村的灯笼生意越做越红火。如今,本庄灯笼除了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美国、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春节“氛围担当”。
“2025年蛇年新春是第一个‘非遗’春节。本庄灯笼作为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装点好我们的中国年,而且要把年味儿输送到全世界。相信我们本庄灯笼会越走越远、越走越亮。”谈及未来,本改性充满信心。
编辑:王辉 杜鹏勃 校对:张文正
责编:贾同岭 终审:杨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