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新农人”兴农记 | 草莓“红”了

眼下又到了大棚草莓成熟的季节。12月2日,记者走进建安区勤劳农夫草莓园看到,一排排草莓大棚在冬日暖阳下闪着金色的光芒。大棚内温暖如春,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游客提着篮子穿梭于垄沟之间,一边品尝,一边拿出手机记录开心的瞬间。

“咱们的草莓品种好、不打药,刚成熟前来采摘的市民就络绎不绝。”勤劳农夫草莓园负责人刘红光说。

2014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刘红光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当起了“农场主”。“上大学时我就开始接触草莓种植行业,闲暇之余走访了省内外一些大型草莓种植园,了解草莓种植技术。”刘红光说,“当时,我了解到许昌种植大棚草莓的并不多且品种单一,便下定决心毕业后种植草莓。”

毕业后,刘红光从全国各地引进了40多个草莓品种。经过反复试种,他淘汰了不适合许昌本地种植的一些品种,最终确定了红颜、隋珠、甘露、章姬、越秀、妙香等品种进行大规模种植。

“在种植过程中,我们坚持原生态种植方式,不要求草莓大,只要求草莓好吃。我们将大豆作为有机肥,让草莓口感更香甜。”刘红光说。

记者注意到,田埂上覆盖了黑色地膜。刘红光告诉记者,用黑色地膜覆盖草莓不仅可以起到保温、保湿、保肥的作用,还可以遮蔽强光,减少前期徒长、后期早衰现象。这样做结出的草莓不仅个头大、硬度高,还耐储藏。

草莓品种选育是漫长的,也是艰辛的。“就像隋珠,花枝长容易造成碰伤,导致减产。”刘红光说,“通过几年的探索,我们掌握了隋珠的生长习性。目前,该品种已成为我们草莓园的明星产品。”

此外,为了提升草莓的口感品质,保障草莓的多样性,提高市场竞争力,刘红光还种植了白草莓。“白草莓由于品种稀有,所以成本价比较高,采摘价也比普通草莓高一些。”刘红光说。

14个大棚、亩产2000公斤、一年卖出4万公斤草莓、年销售额约150万元……这是刘红光交出的“成绩单”,也是他辛勤付出的回报。

“我们有专业的线上、线下销售团队和固定的会员客户。一般情况下,草莓采摘后12小时内就能到达顾客手中,以保证品质。”刘红光说,此外,我们还雇了周边农户,让他们有一份额外的收入。

聊到未来,刘红光满怀憧憬。他说:“做了农业,我就会坚持扎根农村,在保证草莓品质的同时,结合一二三产融合大方向,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草莓种植产业,打造许昌草莓观光游乐的名片。”


编辑 杨仪 贾同岭 校对 张文正

责编 杨伟峰        终审 刘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