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三秋”会战正酣时

“三春不如一秋忙”,当下正是我市秋收秋种的关键节点,近期持续连阴雨天气,导致部分地区土壤过湿状况持续或加重,不仅对已成熟作物的收获晾晒造成极大困难,也严重影响了适时的秋播工作。

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大头,稳住秋粮,对于确保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具有决定性意义。连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抢抓农时、周密部署,以决战之势狠抓各项关键措施落实,坚决打赢秋粮稳产攻坚战,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抢收烘干力保“颗粒归仓”

日前,在建安区陈曹乡一家烘干点,车辆来回穿梭,繁忙有序,老乡们把地里刚收获的玉米运到室内的闲置场地,简单晾晒后,再进行烘干。

“从9月中旬开始,我们已经开始忙活了,每天都是24小时运转,全力满足乡亲们的烘干需求。”建安区子荣农机合作社理事长万子荣说,6组烘干机一天烘干150—200吨。农户需要收玉米,他们会派出相关机械帮忙,收完以后拉到这里直接进行烘干。

为积极应对连续阴雨天气、全力保障“三秋”生产,我市设立综合协调、气象服务、交通保畅、农机调度、农资监管5个专项工作专班,统筹调配超过10万台(套)各类农机具投入“三秋”会战,其中包括收获机械0.44万台、拖拉机2.44万台、播种机2.53万台以及大量耕地、整地机械。

农机部门联合交通运输、公安交管、石油石化等部门,开通农机绿色通道,保障农机用油足量优惠供应,面向社会发布了全市115个粮食烘干点、108座专供加油站、50家农机维修点信息。组建33支应急服务队、980名队员,配备履带式收割机、玉米收获机、粮食烘干机、农用水泵共1189台套,突发情况下开展应急调度,确保“拉得出、用得上、拿得下”。此外,我市还与驻马店、安阳等地加强合作,紧急情况下2小时引进履带式收割机前来抢收。

收获的粮食,最怕的就是堆积受潮。在烘干保障方面,我市155台烘干设备已开足马力,全天候运转,日烘干能力高达1.61万吨;同时,与安阳、河北邯郸建立了烘干协作机制,额外匹配了每日4.2万吨的烘干能力,确保从田间抢收回来的湿粮能够及时得到处理,不因霉变造成损失。

打响玉米霉变“防御战”

秋收期间,气温波动大,雨水频繁,导致田间湿度骤升,玉米霉变风险显著增加,不仅威胁粮食安全与品质,还可能因霉菌毒素及孢子传播影响群众健康,对食品安全构成“隐形”威胁。

“连阴雨形成的高湿环境,为黄曲霉、镰孢菌等有害真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正高级农艺师袁建生指出,这些真菌会导致玉米籽粒腐烂、品质下降,造成减产,其代谢产生的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具有强毒性,且耐高温、不易被破坏,若进入人体,长期积累可能损伤肝、肾等器官。

面对连阴雨天气下的玉米霉变风险,如何既守住“粮袋子”安全,又护好农户“健康线”?袁建生结合许昌玉米主产区实际,提出构建全程科学防控体系的四步关键措施:

——强化认知,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防控”。通过多种渠道开展科普宣传,组织专家深入玉米主产区,开展“田间课堂”培训,用实际案例让农户直观感受风险,让风险“看得见、摸得着”,推动农户从“要我防”转变为“我要防”,主动落实防控措施。

——规范防护,筑牢“个人健康”防线。农户在玉米收获、处理全程要做好个人防护,减少霉菌孢子吸入。同时根据作业需求穿着长袖工作服、戴手套,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霉变玉米;作业结束后及时更换衣物、清洗身体,切断霉菌孢子传播路径。

——抢抓时效,把控“产后处理”关键窗口期。收获后需在48小时内启动干燥处理,将籽粒含水量降至13%以下的安全标准。对暂不具备烘干条件的农户,指导其采取“摊晾降湿”措施,必要时可在农技人员指导下,科学使用符合标准的防霉制剂辅助防控。

——压实责任,健全“应急响应”机制。各相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天气特点与玉米生产实际,制定涵盖收获、烘干、储存全流程的霉变防控技术规范,让农户和收储站点有清晰的操作指引。

“在当前的玉米秋收关键期,科学收储不仅是守住‘粮袋子’的核心防线,而且是践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理念的具体体现。”袁建生表示,这份“双守护”只有各方同向发力、农户积极参与,才能稳稳托住今年的秋收成果,实现“粮安”与“健康”的双重保障。

高标准种好来年“希望苗”

秋收的结束,意味着秋种的开始。抢收是守护当下的果实,抢种则是播种来年的希望。

袁建生说,今年秋季的超长连阴雨天气对麦播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导致部分农田土壤湿涝,局部低洼地块积水,农机无法及时下地作业;另一方面,有效补充了前期因长时间持续高温干旱导致的土壤墒情不足,增加了深层土壤储水量,为小麦足墒播种和冬前、春季小麦返青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且可起到“冬水春用”的作用,降低部分麦田冬春灌溉成本。

据了解,我市属于黄淮冬麦区,常年种植半冬性小麦品种为九成以上。播种期方面,依据天气情况、土壤墒情、选用品种特性等,以冬前形成主茎5—6叶、单株分蘖3—5个、次生根5—8条的壮苗标准所需积温,合理确定适宜播种期。

去年以来,我市重点推广夏玉米、冬小麦“双晚”技术,做到夏玉米适期晚收、冬小麦适期晚播。“双晚”技术使我市去年夏玉米增产8%—10%、冬小麦有效降低了冬春冻害的风险。

我市小麦播种适宜播种期是什么时候?袁建生说,正常年份小麦适时晚播种的话,半冬性品种适宜播种期为10月10日至20日,弱春性品种适宜播种期在10月20日至10月底。如果土壤仍然偏湿再晚播种,到11月份以后播种也可以,但需要适当加大播种量,并且配套栽培措施要跟上。

“冬小麦具有生育期长、自我调节能力强、管理回旋余地大的特点,是全世界公认的稳产作物。”袁建生说,对晚播小麦已有完善成熟的“六补一促”应变栽培技术,只要精心组织安排,科学应对管理,真正把各项增产技术落实到位,晚播小麦不减产甚至增产还是很有希望的,也是很有可能实现的。

此外,今年麦播形势较为复杂,各地应依据土壤类型、土壤墒情、田间积水等情况,因地因墒制宜,分类施策,科学制定和落实不同墒情农田秋播技术对策措施,为明年夏粮搭好丰产的架子。

连绵秋雨挡不住田间的忙碌景象,这不仅是一场农业生产的硬仗,更是一场守护粮食安全、兑现农民辛劳的接力赛。


编辑:李梦媛 刘靖雯     校对:孙辉

责编:杨仪                终审:杨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