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我市创新建立“一核多元四化同步”服务机制,推动儿童福利机构高质量发展——

厚植沃土筑暖巢 护航成长向未来

“大家在手上沾点儿面粉,慢慢把面揉成团。”10月10日,在市社会福利院培智学校烘焙课上,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制作糕点,感受劳动的乐趣。

在市社会福利院,这样温馨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儿童福利工作事关儿童健康成长、家庭和谐幸福、社会文明进步,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正是完善儿童福利体系和保障儿童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市社会福利院在推进转型发展实践中,创新建立“一核多元四化同步”服务机制,对内以建设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为核心,对外依托“许昌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和“许昌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两大平台,提供“四化协同”高质量服务,为儿童健康成长筑牢坚实屏障。

兜底保障 筑牢成长温暖基石

10月15日8时,阳光轻柔地洒进市社会福利院,护理员岳亚楠像往常一样,推着小推车来到重度脑瘫儿童小许(化名)身边。“小许,该吃饭了,吃饭前,我们先确定下胃管位置,然后用温水冲洗一下啊!”岳亚楠边说边将温水缓慢地注入鼻饲管内。

为保障院内儿童健康成长,市社会福利院创建幼有所护服务模式,根据年龄及身体状况,将孩子分为多个班组,对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孩子进行重点养护,对吞咽有障碍的重残儿童和低体重早产儿童则采取鼻饲喂养方式,保障养育精细化、精准化;组织“爱心父母”入住,开展“周末亲子外出游”等活动,有效填补孤弃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情感陪伴空缺。

在此基础上,市社会福利院还实行院内、院外相结合的医疗救治模式,设置专业卫生室,健全完善儿童入院卫生处置和隔离观察等制度,为收养对象进行一般常规性疾病院内预防、诊疗及救治等。按照“明天计划”定点就医等要求,市社会福利院与河南省儿童医院等省市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医疗合作协议,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建立院内院外联动就医机制,及时转诊救治急危重症儿童。

针对不同程度儿童康教需求,2020年,市社会福利院在全省首开先河成立机构内公办培智学校,在特殊教育全学段融合教育深入推进、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等方面尝试探索有益实践,精心研发开设烘焙等7项特色课程体系,形成实用课程—校外实践—社会融入—自我实现的“全链条”融入模式,并通过盘活优质资源,拓展社会服务功能,让特殊孩子最大限度地融入社会、回归社会,获得价值感和幸福感。

适度普惠 铺就多元共促希望之路

“今年暑期,我们联合中心城区民政部门,深入14个街道办事处为65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送去防暑大礼包,并发放儿童福利政策手册,开展政策宣讲。”提及暑期开展的“夏季送清凉”活动,市未保中心副主任吴晓琳记忆犹新。

自2022年增加“许昌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职能后,市社会福利院为加快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机构建设步伐,依托专业人才队伍和设施设备,以“康教融合”为抓手,在保障院内服务对象需求基础上,主动将服务范围向辖区延伸拓展,通过购买服务形式引进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目前已入户走访3000余户,摸底排查留守和困境儿童1350名,并及时进行过程和结果评估,总结做法经验,逐步构建起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立体化全方位保障体系。

市社会福利院还全面启动“开门办院”,通过前期摸排筛选,精准聚焦事实无人扶养儿童、留守儿童等困境儿童,针对性开展“一对一”上门服务,切实解决特殊群体“教育难、康复难”问题,目前已累计上门开展“送教(康)”服务50余次,真正让教育与康复服务走出校园、走进家庭,汇聚“学校主导+家校协同+社区支持+机构助力”的“惠童”服务合力。

围绕儿童安全、医疗等多元需求,市社会福利院还引入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双重介入服务,探索儿童心理个案、成长发展小组等服务模式,开展儿童个案辅导近2000人次,心理测评5000余人次,邀请不同类别困境儿童参与行为矫正、情绪疏导、共学互助等小组活动350场次。开办“许童成长护翼启航”视频大讲堂、开通“3169595”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专线并接入“12345”平台……一项项创新举措,让上万人次的困境儿童及家长受益,开创了我市基层未保“多元共治”服务新格局。

“四化协同” 激发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

市社会福利院档案室内的档案架上,一排排浅蓝色档案夹整齐排列,宛如一本本无声的成长史书。

“这些儿童成长档案,分门别类记录着每个孩子入院以来的奶粉喂养、送医诊疗等情况。”市社会福利院护理部主任李磊介绍,院里还设置有寻根室,单独对孩子们入院时携带的包裹被褥、贴身衣物和其父母留下的信笺纸条、贵重物品等资料进行统一归类存放,留下孩子们珍贵的童年记忆。

近年来,市社会福利院依托本土发展优势,立足儿童现实需求,积极构建儿童福利机构精细管理与精准服务模式,推动实现儿童福利工作精细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四化协同”。

在确保档案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市社会福利院还在市档案馆指导下,将儿童收养送养、医疗康复等档案整合归档、分类保存,形成入院寻根档案、生活护理档案、医疗康复档案、成长教育档案、社工安置档案,规范“一孩五档牵一生”管理模式,为每名孩子制作个人专属成长档案。

市社会福利院还聚焦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整合各领域档案信息,提升院内儿童科学养育、残疾儿童康复训练、适龄儿童教育就学、偏差儿童心理疏导等多领域工作质效,并将相关领域档案逐年逐项分门别类、整合归档,深入分析数字档案中的儿童基础信息,提炼完善亮点服务模式,创新优化动态评估和流程督导,助推儿童福利机构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

福利机构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市社会福利院在全省首创政府购买服务人员工资自然增长机制,营造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浓厚氛围。目前,院内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达119人,其中37人持有教师资格证,54人持有社工证,孤残儿童护理员持证率超过95%,为福利院提质增效、创新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

“我们将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工作举措,持续推动儿童福利机构建设和儿童福利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护航儿童健康成长。”市社会福利院院长侯丹表示。


编辑:李梦媛 刘靖雯     校对:孙辉

责编:杨仪                终审:杨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