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禹州市小吕镇中营村新建的烟叶烤房内,刚出炉的烤烟色泽金黄、香气诱人,烟农穿梭其间,有条不紊地分拣、打包,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大家脸上。
种烟是基础,烘烤是关键。中营村种植烟草的历史悠久,原有80座烤房,长期为周边烟农提供烘烤服务。然而,近年来,随着烟农种植积极性不断提高,烟草种植面积逐年增长,原有烤房渐渐无法满足烟农集中烘烤烟叶的需求,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以前烤房不够用,每到烟叶集中烘烤的时候,就得天天盯着烤房排期,怕排晚了错过最佳烘烤时间。烤出来的烟叶等级要是低了,一年的辛苦可就白费了!”过去的情景,有着20余年种烟经验的中营村村民李世创仍记忆犹新。
群众有需求,村“两委”就有行动。为破解烤房不足问题,中营村“两委”成员多次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烟农,召开党员代表、烟草种植大户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最终确定了“村建设施—烟农使用—集体增收”的发展思路。
在村集体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该村15户烟草种植大户带头站出来,垫资支持36座标准化烤房建设。建设过程中,村集体负责统筹协调,并投入资金完成烤房周边道路硬化、遮阳棚搭建、路灯安装等配套工程,同时承担后续维护工作,保障烤房建设有序推进。
按照约定,烤房建成后,垫资的烟草种植大户可免租金使用;8年后,36座烤房正式收归村集体所有,烟农可按需租赁使用,租金收益全部用于反哺村集体经济,投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形成“产业发展—集体增收—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今年,36座崭新的标准化烤房已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如今,中营村原有的80座烤房与新建的36座烤房形成“新旧互补”的烘烤体系,可满足6000余亩烟叶的烘烤需求,彻底解决了烟农“烤烟难”问题。
在推动烤房“扩容”的同时,中营村“两委”还积极对接镇烟办和烟草公司,为烟农搭建技术帮扶桥梁。从育苗、移栽到采摘、烘烤,该村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指导,手把手教烟农把控烘烤火候、调整烘烤参数。“镇上的技术员每周都来,教我们怎么根据烟叶成熟度调整烘烤参数。现在我们种烟的技术越来越专业,信心也更足了!”正在分拣烟叶的村民徐二现说。
中营村的实践,是小吕镇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下一步,小吕镇将以中营村‘村建设施—烟农使用—集体增收’模式为示范,在全镇范围内持续完善烤烟产业配套设施,加大烟草种植技术培训力度,帮助烟农提升种植水平,让烤烟产业成为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金色引擎’。”小吕镇镇长朱泠音表示。
编辑:孙学涛 刘靖雯 校对:孙辉
责编:杨仪 终审:杨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