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党建引领谋出彩 干群携手谱新篇

2025许昌乡村振兴发展报道详情可扫码观看

编者按

采取“党建引领+惠民服务”模式,高标准推进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以党建为引领,融合各方力量,建设“爱心驿站”“零工市场”等,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党员干部群众主动捐款捐物、参与义务劳动,建设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和美乡村;盘活社区闲置资源,建设社区工厂厂房,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

“谁不说咱家乡好——2025许昌乡村振兴发展实践推荐活动”启动以来,全市社会各界积极主动参与,通过“我的许昌”客户端,热情洋溢地推荐家乡、介绍家乡,展现各自村(社区)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有益探索与生动实践。

本报今日从中选取6个村(社区),对其立足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各施所长,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创新实践予以报道,点燃更多村(社区)奋发向上的火热激情,汇聚开创新篇的蓬勃力量,共同书写更加出彩的时代新答卷。

禹州市夏都街道广场社区:

深耕网格治理 点亮幸福生活

推荐语

地处禹州中心城区的广场社区,是个宜居宜业的好地方。社区以党建为引领,融合各方力量,建有“爱心驿站”“零工市场”等,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在实现高效能治理的同时,也捧回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等荣誉,这样的社区群众怎能不爱? ——广场社区党总支书记法金辉

□本报记者 胡晨

“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找工作、参加培训,遇到邻里矛盾也能及时调解,生活在这儿特别舒心!”10月20日,提及禹州市夏都街道广场社区的变化,居民李女士赞不绝口。

广场社区地处禹州市中心城区,辖区面积约0.96平方公里,含文庙广场、老体育场两大区域。

在城市的脉络中,社区是最基本的单元,承载着居民的生活百态与幸福期望。为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广场社区党总支将党的建设与网格化治理深度融合,从筑牢组织根基、优化运行机制、聚焦服务民生三大维度发力,破解治理难题、提升服务精度,实现了社区高效能治理,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效方案。

社区治理,组织是核心。工作中,广场社区党总支以“网中有格、格中有党”为目标,不断健全组织体系,构建起“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员中心户”的严密架构。通过选拔党性强、能力优、威信高的党员担任网格党支部书记,选派社区“两委”成员、退休党员等骨干嵌入网格,让党组织成为网格治理的主心骨。

在阵地建设上,广场社区于去年建成“爱心驿站”,为胖东来商业圈外卖员、快递小哥及周边居民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歇脚充电等服务,已服务超2600人次。另外,该社区联合禹州市人社部门打造社区“零工市场”,为居民就业、职业培训提供了极大便利,真正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队伍建设是治理效能的关键。该社区抽调居组干部担任专职网格员,同时吸纳在册党员、在职报到党员、物业人员等担任兼职网格员或信息员,并通过专业化培训提升其综合能力,再辅以激励保障机制,充分激发队伍活力。

针对矛盾纠纷,该社区一方面依托网格党组织建立“有事找法”调解室,邀请老党员、老干部、法律工作者参与调解,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网格内,筑牢社区和谐防线;另一方面搭建“居民议事会”“居民理事会”等民主协商平台,引导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决策与监督,推动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如今的广场社区,治理更高效、服务更贴心、邻里更和睦。下一步,该社区将继续坚持党对社区治理的全面领导,不断优化网格设置、强化科技支撑、聚焦民生服务,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持续谱写社区高效能治理、居民高品质生活的新篇章。

魏都区文峰街道河西社区:

“德邻文化”打造社区治理新格局

推荐语

河西社区坚持党建引领,以“德邻文化”创新思维为驱动,以破解“比邻而居却陌不相识”问题为导向,通过精心打造“河西・德邻社”,形成以德为邻、与邻为善、互信互助的新型邻里关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社区治理之路,构建起充满温情、和谐共生的社区生态。

——河西社区党委书记张琳

□本报记者 付家宝

“我们每天都会来排练,还会参加各种比赛,退休生活相当丰富!”日前,在河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社区舞蹈队正专注排练扇子舞,灵动的舞姿勾勒出社区活力图景。

这些跃动的生活场景背后,是社区工作的扎实成效,也见证着居民生活日益充实美好。河西社区深入挖掘邻里文化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将“河西・德邻社”作为融入基层善治的关键切入点,积极组织居民群众参与协商议事。

“我们开设了‘德邻议事厅’,引导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决策,推动‘有事好商量’协商机制常态化运行。同时,举办‘邻里文化节’等活动,不断强化居民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张琳介绍,社区始终以“崇德向善、与邻为伴”为价值导向,通过以文化人、以德润心的方式服务居民、凝聚居民;深入挖掘社区内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热心公益等典型事迹,以“榜样微宣讲”等形式,用身边事感染身边人,将文化倡导转化为邻里帮扶实践。

在凝聚服务合力方面,“河西・德邻社”通过资源整合汇聚治理力量,不断壮大基层队伍。社区党委引进许昌草之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许昌蓝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魏都区晨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9家专业社会组织,覆盖文化教育、心理咨询等多个领域,为居民提供专业化服务;孵化志愿服务队、文体团队等33支社区志愿组织,有效激活居民自治活力;组建巾帼志愿服务队、党员365志愿服务队、荷韵文化志愿服务队等48支志愿服务队,吸纳214名党员、559名志愿者,开展关爱孤寡老人、帮扶困难家庭等活动,形成“党员带头+志愿参与”的互助网络。此外,社区党委联动辖区内53家爱心商户,构建“社区+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的多方协同机制,成立“商家联盟”,通过建立资源清单、搭建线上线下共享平台,依托多元合作开展“公益集市”等特色活动,让服务更贴民心。

在创新赋能上,河西社区以精准服务创新治理场景,针对不同群体推出特色服务,促进邻里间的互动交流。同时,社区深入挖掘社区达人、民间艺人,成立涵盖书法、绘画、歌曲、舞蹈、乐器等艺术门类的12支群众文体队伍,营造“居民演给居民看”的自治氛围,让居民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角。

今后,河西社区将始终以满足居民多元文化生活需求为目标,继续深化“德邻文化”建设,打造更加高效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魏都区东大街道兴隆社区:

中华民族一家亲 绘就幸福新画卷

推荐语

兴隆社区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通过党建引领、治理共建、民生提质、文化共传,成功创建“河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走出了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和谐发展之路。

——兴隆社区党总支书记

马梦鸽

□本报记者 付家宝

“如今我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打造的文旅新亮点‘味道里’,国庆中秋假期吸引了不少游客打卡拍照。欢迎大家来我们社区走一走、看一看!”10月20日,提起社区面貌的变化,兴隆社区居民沙先生称赞道。

兴隆社区位于许昌市老城区,辖区面积0.6平方公里,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该社区以“双认识双信任双认同”工作赋能基层治理,探索出事前、事中、事后质量控制模式,并将小区治理的成功经验推广运用到街区治理中来,以高效能治理助推高质量发展。

以党建为引领,兴隆社区构建起“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治理架构,划分4个网格党小组,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该社区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三会一课”,开展“民族政策大讲堂”“红色家访”等活动,去年以来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000余件。该社区设立“党员先锋岗”,组织120名党员与困难群众结对,去年办实事200余件。

为激活社区和谐新动能,兴隆社区建立“小区议事会—网格民情会—社区联席会”三级协商体系,吸纳商户代表、庭院长等人员参与治理,让各族群众成为街区建设的“当家人”。辖区鸿基小区曾长期面临环境脏乱、设施老旧的困境。兴隆社区通过三级协商体系引导居民自主参与,推选出5名骨干牵头推进“微改造”,居民们先后召开协商议事会10余次,针对小区治理中的停车难、环境差等具体问题逐项讨论,确保决策贴合实际需求。居民全程深度参与,不仅亲手绘制了科学实用的小区车位规划图,还创新提出硬化基础路面、亮化公共区域、美化整体环境的“三部曲”改造思路,高效完成了路面硬化、停车棚搭建等民生工程。

以前,兴隆社区所辖引龙街环境卫生差,道路坑洼不平,商户们的生意十分冷清。该社区以硬件提升为突破口,聚焦“三无三占三堵”难题精准发力,实施下水道治理、占道石台拆除、电力改造、天然气管道铺设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同时全面排查辖区闲置旧房屋,经安全评估后,制订针对性提升改造方案。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申请专项资金,将其改造为特色民宿、主题餐饮、文创工作室、民族团结展厅、游客服务中心等多功能空间,为街区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建安区灵井镇灵南社区:

优化便民服务 构筑幸福家园

推荐语

灵南社区地理位置优越,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幸福大食堂等设施的建设,让居民享受到了更加多元化、便利化、个性化的服务。

——灵南社区党支部书记

李明洋

□本报记者 张辉

近日,记者在建安区灵井镇灵南社区看到,道路干净整洁,房屋排列有序,产业稳步发展,处处欣欣向荣。

“环境好是基础。我们以‘三无一规范一眼净’为主题,在全社区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并通过居民微信群、广播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增强居民环保意识,激发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自觉性,形成了人居环境整治‘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氛围。”灵南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明洋介绍。

为了提升群众生活便捷性,该社区高标准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协同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融合共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每月对留守、孤寡老人组织开展助老敬老活动,及时帮助解决困难;利用传统节日组织举办“村”晚、重阳孝善文化节等活动30余场次,惠及群众2000余人次,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该社区聚焦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积极推进幸福大食堂建设,在为居民、企业职工提供常规餐饮服务的同时,针对老年人群体等推出不同优惠套餐,力求实现就餐群体“全龄+多能”全覆盖,为周围群众就餐提供便利。

乡风文明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内涵,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精神支撑。灵南社区在做好硬件建设的基础上,持续深入移风易俗,常态化开展“社区光荣榜”“星级文明户”等典型选树活动,充分发挥“一约五会”作用,倡树“厚养俭葬”“抵制高价彩礼”移风易俗新风尚,引导群众树立新型生活观、婚姻观、丧葬观,同时采取村级移动广播、墙体标语、宣传栏等形式树立榜样标杆,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在产业发展方面,灵南社区依托镇区和工业园区所在地优势,将物业管理、交通运输、劳务输出作为发展特色,积极引进企业入驻,推进剩余土地流转,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同时,扎实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全面调研群体就业需求,定期组织适龄劳动力参加焊工、家政、电子商务等技能培训班,群众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进一步整合资源平台、建强队伍,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壮大集体经济,做好民生实事,努力为群众打造幸福家园。”李明洋表示。

建安区张潘镇张三社区:

走好“振兴路” 开出“幸福花”

推荐语

人居环境干净整洁、社区工厂带动增收、幸福大食堂运行有序……近年来,张潘镇张三社区不断加强党建引领,产业蓬勃发展,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民生保障不断加强,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张三社区党支部书记

王晓冰

□本报记者 张辉

“胡辣汤、面条、炒菜……食堂饭菜每天不重样,味道好而且便宜实惠,我们老人很满意。”近日,提及社区的老年人幸福食堂,建安区张潘镇张三社区不少老人竖起了大拇指。

“现在,乡村有不少留守老人,他们的吃饭问题成为在外工作儿女的牵挂。为了给社区老人提供方便,让儿女放心,去年11月,我们在党群服务中心成立了老年人幸福食堂。周一到周五,社区60岁以上老人都可以凭饭票前来吃午餐和晚餐,一顿饭1.5元。”张三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晓冰说。

王晓冰介绍,老年人幸福食堂日常运营管理由村民自主推选的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共同负责,确保食品安全。社区老人可以通过参加该社区组织的人居环境整治活动来换取积分,也可以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口的小菜园里劳动换取积分,用积分换取饭票。幸福食堂的运营获得了居民的广泛支持,不少群众主动捐款捐物,在方便社区老人就餐的同时,也弘扬了敬老爱亲文明风尚。

老年人幸福食堂的开办是张三社区不断创新工作举措,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在社区环境治理方面,该社区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党员带头、居民自发参与清扫街道等义务劳动,努力提升社区环境。通过整治,社区环境焕然一新,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普遍提升。

为进一步增强居民安全意识,提升基层治理成效,张三社区还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坚持党建引领、升级服务、创新治理,开展手机防诈讲座等活动,帮助居民提高防诈识骗能力,营造平安和谐社区氛围,以“小阵地”搭建“大舞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

同时,张三社区聚焦产业发展,通过盘活社区闲置资源,建设社区工厂厂房,于2022年11月引进服装加工企业许昌睿赢服装有限公司入驻社区,主要从事服装加工及辅料制造业务,有力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增收,增加了社区集体经济收入。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社区实际,聚焦群众需求,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举措,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基层治理成效,努力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王晓冰表示。

襄城县山头店镇马庄村:

从“脏乱差”到“幸福窝”

推荐语

曾经,马庄村环境差,道路难行,村民们的生活品质不高。这些年,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在全体村民的齐心协力下,马庄村开启了建设“和美乡村”的征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自筹资金到自发参与建设,每一步都饱含着全村人的热情与期待。如今的马庄路净景美、邻里和睦,村民既能享受舒心环境,又能丰富精神生活,这份实实在在的变化,值得大家来村里走一走看一看。

——马庄村党支部书记彭军峰

□本报记者 武芳

“俺村可真美,生活在这里真幸福!”10月21日,阳光洒在马庄村的水泥路上,70多岁的村民马和尚眯着眼,望着家门口整洁的巷道和远处挂满果实的果园,脸上的皱纹里都漾着笑意。

可老辈人都记得,这里曾是另一番模样。“前些年啊,村里路坑坑洼洼,天一下雨就成了‘水泥路’,一脚下去能陷到脚踝。”马和尚指着门前的路,语气里满是感慨,“最愁人的是没下水道,污水顺着路往低处淌,夏天苍蝇蚊子嗡嗡叫,闻着都让人恶心。”

这一切的改变,要从今年初春说起。山头店镇党委、镇政府为满足村民们对好日子的期盼,决定搞“和美乡村”建设试点,马庄村是3个试点村之一。

“要建‘和美乡村’,先得把钱的事儿理顺。”这是马庄村党支部书记彭军峰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带头捐出1000元,又从家里拉来价值800多元的红砖:“咱是村干部,得带个头!家乡变好了,咱脸上也有光!”

“头雁”一飞,村里的“群雁”紧跟着动了起来。你一百,我一千;他捐砖,你送瓦,短短一周时间,村民们就凑了4.5万元。这些钱和物,堆在村委会院里,像一座小山,更像一团火,点燃了全村人建设家乡的热情。

资金到位了,建设的号角紧接着吹响。施工队的师傅们蹲在坑塘边,一块块垒砌围墙,汗水顺着脊梁往下淌;村民们更是自发上阵,有的用铁锹清理路边杂物,有的搬石块垫路基,就连平时不爱出门的老人,也搬个小马扎坐在路边,给大伙儿递水送毛巾。

几个月的苦干,马庄村像是被施了魔法。986米长的下水道管埋进了地下,600多米的水泥板盖得严严实实,下雨天再也不用担心污水横流;700多平方米的荒坑荒塘被清理干净,水波荡漾,成了村民纳凉的好去处;800多米的围墙整整齐齐,刷上了白灰,看着就敞亮。

变化不止在“面子”上,“里子”更是透着精气神。12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建起来了,篮球架、健身器材一应俱全,40多盏节能灯在村道旁亮起,傍晚时分,广场上就热闹起来。

如今的马庄村,春有桃花、梨花竞相开,夏有绿树成荫蔽日头,秋有苹果、柿子挂满枝,冬有松柏常青映白雪。村里道路整洁,路灯明亮——这“和美”二字,早已融进了村庄的一草一木,融进了村民的一颦一笑。


编辑:兰民 刘靖雯     校对:刘操龙

责编:杨仪                终审:杨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