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创新运营模式夯实服务根基,到丰富供给提升服务能力,再到精神赋能优化养老质感,近年来,我市聚焦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以设施建设为基础、政策机制为保障、多元供给为核心,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事业产业相协同的养老服务体系,用心用情用力托起幸福“夕阳红”。
夯实设施基础
织密服务网络
10月26日,襄城县湛北镇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里,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边晒太阳边唠着家常,画面温馨。
襄城县湛北镇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前身是一家敬老院,2022年3月实施公建民营改革后,由襄城县福泽园养老服务中心负责整体运营管理。
“接管后,我们不仅升级了院内硬件设施,还引入专业社工组织,针对不同护理级别的老人设计个性化服务。”该中心主任李丽介绍。
“公建民营”正是我市破解养老服务“缺资金、管理难、专业性不强”的积极探索。近年来,我市在保持公办养老机构福利属性不变的前提下,引入上海凤寰、孝之源、禧仁等10余家优质养老服务企业,通过专业团队托管公办机构,实现规范化管理与专业化服务。同时,我市鼓励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全日托养、日间照料、上门服务、区域协调、服务转介多功能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同步探索“以小带大”“公建国营”等模式,实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移交,持续强化设施建设。
截至目前,全市已新建或提升改造7个县级特困供养机构,重点为失能、半失能老人及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托养服务;建成28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有照料、康复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嵌入式托养服务;建成日间照料中心922个、农村幸福院310个,满足老年人日间照料与休闲娱乐需求;中心城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已全面形成。如今,无论在城区还是乡村,老年人都能就近享受到便捷贴心的养老服务。
聚焦老人需求
扩大服务供给
对许多空巢、独居、高龄老年人而言,“一顿热乎饭”是最朴素的需求,也是我市提升老年群体幸福感的“关键小事”。为解决这一民生问题,我市制定出台《许昌市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实施方案》及3个配套文件,创新探索“养老机构+老年食堂”“社会餐饮+老年助餐”“社区食堂+老年餐桌”“社会救助+老年助餐”“老年食堂+助餐点”“老年餐桌+老年课桌”等有效助餐模式。目前,全市已建成老年助餐场所515个,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热乎饭、放心饭。
老年人的居住安全与健康保障同样被重点关注。我市按照“室内行走便利、如厕洗澡安全、厨房操作便利、居家环境改善、智能安全监护、辅助器具适配”六大标准,全力推进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目前已完成8453户改造工作。今年6月26日,我市还启动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推动适老化产品与老年人实际需求精准对接。
健康是老年人生活的“定心丸”。我市积极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全市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开通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实现窗口挂号、就医引导、病房安置“一站式”服务,同时建成163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从环境改造到服务优化,全方位提升老年人就医的便利性、舒适性与安全性。此外,我市还以鄢陵县、襄城县为先行试点,建设乡镇(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打造“医疗机构+医养中心+医养服务站+家庭”的全链式医养结合服务网络,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医疗服务。
激活银龄价值
点亮晚年生活
在许昌,“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用行动书写的生活日常:1997年成立的许昌市老干部城市管理督导团,多年来围绕城市建设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督导巡查1300余次,推动一批民生难题落地解决;袁雪云老人带领的老妈妈拥军志愿服务队,35年如一日坚守拥军一线,用爱心传递军民深情;魏都区文峰街道河西社区阳光艺术团等老年文艺团体,常态化深入社区、敬老院开展演出,让欢声笑语点亮老年生活……
日前,为推动“银龄行动”扩面增效,拓展老年人社会参与渠道,市老龄委印发《深入开展新时代“银龄行动”实施方案》,让“老有所为”成为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新风景;结合“科普月”活动,深入开展“银龄跨越数字鸿沟”科普专项行动,让更多老年人跟上数字时代步伐,共享发展成果。
如今的许昌,正以全方位、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描绘出和谐温暖的底色,让银发岁月绽放出更加灿烂的时代光彩。
编辑:毛志刚 杜鹏勃 校对:张 良
责编:杨 仪 终审:黄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