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天的大棚里,于发科蹲在蜡梅苗木前,手持工具演示修剪、造型的关键工序。“选枝要留强去弱,造型得讲究疏密层次……”他的讲解通俗易懂,学员们或围站在旁仔细记录,或上手操作时随时提问。来自许昌市的学员王芳戴着手套,小心翼翼地按照老师的方法修剪枝条,“以前自己做的盆景总缺股‘灵气’,现在知道问题出在哪了。”
“于老师教得都是实打实的经验!”鄢陵县柏梁镇大路王社区的孙志豪举着修剪工具说:“你看这枝条的角度,以前我要么剪得太疏,要么留得太密,今天现场一学就懂了,这手艺学好了,蜡梅盆景在市场上肯定更受欢迎。”
这场干货满满的授课,只是于发科非遗传承计划的一个缩影。据悉,他每月1日、15日都会在新科梅园开展免费现场教学,还开通了热线电话,为各地从业者随时解答技艺难题。

“不少许昌、禹州的学员都是提前打听好时间赶来的。”于发科擦了擦额角的汗,指着大棚里来自不同地区的学员说,“古桩蜡梅盆景制作是省级非遗,不能只在鄢陵‘开花’,得让它在周边地区也‘结果’,这样咱们的蜡梅产业才能越做越大。”
作为传统园艺文化的结晶,古桩蜡梅盆景制作技艺如今成了鄢陵乡村产业发展的“金钥匙”。于发科的定期授课,让这项技艺突破地域限制,在许昌、禹州等地生根发芽。
“学会了这门手艺,不光能把自家的蜡梅盆景做得更精致,还能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干。”孙志豪望着大棚里长势喜人的蜡梅苗木,眼里满是期待,“等咱们把技艺学透了,就能让更多人知道鄢陵蜡梅的好,让非遗技艺真正变成产业发展的硬实力。”
在大棚的另一侧,几名学员正围着刚完成造型的蜡梅盆景合影,他们身后,是一地的蜡梅枝叶和更多待修剪的苗木——这堂非遗传承课,不仅教会了学员们制作盆景的技艺,更播下了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双向赋能的种子。
实习编辑:苏锋锋 责编:肖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