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以特色产业为引擎,串联起产业兴旺的脉络;以民生工程为纽带,编织出宜居宜业的底色;以党的建设为引领,焕发出基层——2025许昌乡村振兴发展实践推荐活动治理的活力……近年来,全市广大村(社区)立足各自实际,以实干为笔、创新为墨,因地制宜探索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具体实践。
有的依托本地特色,发展高端、高效、高附加值的“三高”农业,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最强引擎;有的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坚持“集体管死角、党员管一片、群众管门前”,推动村容村貌显著提升;有的深化“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通过数字赋能提升治理效能,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谁不说咱家乡好——2025许昌乡村振兴发展实践推荐活动”启动以来,全市社会各界积极主动参与,通过“我的许昌”客户端,不遗余力推介家乡、满腔热忱宣传家乡,展现各自村(社区)日常工作中的创新智慧与生动实践。
本报今日从中选取6个村(社区),对他们结合自身、结合实际,各展所长、开拓创新的工作实践予以报道,展现基层一线齐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的火热激情,汇聚起奋发向上、开创新局的澎湃力量,共同书写精彩时代答卷,携手绘就许昌美好图景。
禹州市小吕镇五虎赵村:
党建“一颗子”激活“乡村兴”
推荐语
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交织、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协同发展、村庄“颜值”与基层治理并进……在乡村振兴征程中,五虎赵村以党建“一颗子”激活发展“一盘棋”。诚邀各方朋友做客五虎赵村,感受村美民富新图景。
——五虎赵村党支部书记 李战成
□本报记者 胡晨 通讯员 李鑫珂
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
“最近天气晴好,大家加把劲,抢抓土壤墒情窗口期,完成小麦播种。”10月29日,在禹州市小吕镇五虎赵村田间地头,村党支部书记李战成正忙着和群众一起播种小麦。
五虎赵村位于小吕镇西南5公里处,与襄城县王洛镇交界。该村辖1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290户1147人在此安居乐业。
五虎赵村是一个以小麦、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为主的传统农业村,这样的村子,产业振兴之路该怎么走?“村‘两委’成员多次外出学习,发现唯有打破固有种植束缚,依托本地特色发展高端、高效、高附加值的‘三高’农业,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李战成说。
围绕把产业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最强引擎,五虎赵村以小麦、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稳量保基,大力发展烟叶、辣椒、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形成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协同发展的多元格局。目前,全村种植烟叶1100亩、辣椒600亩、红薯200亩,村民直接增收约550万元。
村内道路全部硬化,58盏路灯照亮全村,180米深水井保障自来水入户,以绣花功夫打造3处文化游园,630余棵绿化树与150棵冬枣树相映成趣,20套健身器材让群众锻炼有去处,2座标准化卫生室让群众就医更方便……随着产业发展欣欣向荣,五虎赵村的人居环境也持续改善,让民生福祉看得见、摸得着。
文明乡风是治理有效的灵魂。在五虎赵村,每年都会开展“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等评选活动,开展“五美示范庭院”评比,持续用“一约五会”涵养敬老爱幼、健康卫生的新风尚。同时,村级活动阵地功能更加完善,党员活动室与便民服务中心在政策宣传、群众服务中作用凸显,“三会一课”、党员积分管理等制度规范运行,干群同心让五虎赵村成为“平安建设五无村”。
从“强组织”凝聚合力、到“兴产业”激活动力、再到“优治理”滋养乡风……蝶变路上,五虎赵村收获了许昌市民主法治村、禹州市“美丽乡村”等多项荣誉称号。“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持续在兴产业、美环境、优治理上下功夫,绘好和美乡村发展新画卷。”李战成说。
魏都区西大街道金地社区:
以网格微平台创新基层治理路径
推荐语
金地社区坚持党建引领,深化“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用“民情地图”精准锚定居民需求,通过数字赋能提升治理效能,构建起“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金地社区党支部书记 罗雯雯
□本报记者 付家宝
“以前爬五楼得歇三回,现在有了折叠椅,累了就能坐下来喘口气,社区真是把咱老人的事儿办到了心坎上!”近日,魏都区西大街道金地社区中医院家属院居民刘奶奶坐在新安装的靠墙折叠椅上,向记者夸赞着社区。这把小小的折叠椅,正是该社区聚焦老年群体需求、破解老旧小区“老龄化”治理难题的生动缩影。
金地社区地处我市中心城区,辖区老旧小区密集。该社区以党建为核心,通过绘制“民情地图”精准服务、凝聚多方合力共建共治、创新数字工具提质增效,探索出一条老旧小区“老龄化”治理的有效路径。
“我们的‘民情地图’覆盖了辖区每一个网格、每一户居民,能精准掌握不同群体需求,实现服务‘按需定制’。”罗雯雯向记者介绍说。依托“民情地图”的精准定位,社区针对老年住户集中的楼栋,批量加装靠墙折叠椅与扶手,展开即可休憩,折叠后紧贴墙面不占空间;在空巢老人集中的单元,社区组建志愿服务队,定期上门开展义诊、养老认证协助、陪伴聊天儿等服务;针对党员集中的单元,成立“红色先锋”志愿服务队,以先锋力量凝聚治理合力。
罗雯雯告诉记者,金地社区通过整合“四方力量”,打破治理壁垒,构建起“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发挥社区阵地作用——强化党群服务中心建设,阵地全年免费开放,定期组织文艺演出、常态化开展公益讲座,让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为居民想来、爱来、常来的活动场所。
发挥热心群众作用——从辖区10个小区、39个楼栋、75个单元中,选出124名辖区党员、热心群众担任楼栋长、单元长,建立“社区书记—小区网格长—庭院长—楼栋长—单元长”五级自治体系,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发挥共建单位作用——将10个庭院和1个散户区细化为5个网格,成立5个网格党支部;通过社区“双认识、双信任、双认同”联席会、网格民情议事会、小区庭院议事会三级议事机构,持续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
发挥社会力量作用——与中原科技学院合作,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引入高校资源助力社区治理。
金地社区依托“许邻e家”智慧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网格动态管理、问题及时处理、服务一键响应。截至目前,金地社区通过网格微平台已累计解决污水外溢、噪声扰民、路灯损坏等民生难题30余件,推进适老化改造惠及群众200余人,让老旧小区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建安区陈曹乡尚庄村:
文明乡风吹开“幸福花”
推荐语
“近年来,尚庄村聚焦群众幸福生活,在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坚持以文明促发展,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乡风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幸福之花’在群众心田绚丽绽放。”
——尚庄村党支部书记 尚红叶
□本报记者 张辉
11月2日,建安区陈曹乡尚庄村内,道路整洁通畅,果树排列成行,一派美丽的秋日景象。
“2020年,我们村通过‘果树进村’项目,栽种了4000棵果树,并按照‘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就近分配给村民。”尚庄村党支部书记尚红叶介绍,在此基础上,村里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按照“集体管死角、党员管一片、群众管门前”的分工,设岗定责、责任到人,定时督导检查,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如今,尚庄村容村貌显著提升,形成了“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硕果累累”的美丽景观。
同时,该村还同步实施绿化、美化、净化工程,先后打造三处村民游园,并在村室广场配备篮球架、乒乓球桌及健身器材,方便群众日常锻炼,切实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尚庄村在党群服务中心内建设了图书室与村史馆,通过举办司法教育宣讲、开展文体活动等方式,为村民留住乡愁记忆,大力倡导诚实守信、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新风尚。
针对村内潜在矛盾,尚庄村党支部认真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运用矛盾调解“五四三”工作法,充分依托乡干部政策把握准、村干部村情掌握透、专职调解员专业技能强、村居法律顾问释法精准的优势,动员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退伍老军人等群体共同参与矛盾隐患排查与重大矛盾纠纷联合调解,同时引导调解员科学开展调解,实现法律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在具体工作中,矛调人员还运用“三三制”工作法,细究矛盾起因根源、辨别当事人心理特征、判断调解方法路径,针对性制定调解策略,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近年来,尚庄村共调处各类纠纷59起,成功调处58起,调解成功率在98.3%以上。
此外,尚庄村还积极开展“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以树典型、评先进的方式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同时规范“一约五会”(村规民约及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孝老爱亲会),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敬老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持续倡树文明新风,提升村民文明素养。
“我们将结合村子发展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强化阵地建设、健全服务体系、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努力把尚庄建设成为更文明、更和谐、更美丽的新农村。”尚红叶表示。
襄城县十里铺镇鲁外村:
特色产业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推荐语
鲁外村,汝水之畔的一座古朴村落,这里风光秀美、自然资源丰富,有十里铺镇小洱海之称。这里以烟叶、辣椒、猕猴桃三大特色产业为引擎,串联起产业兴旺的脉络;以修路通渠的民生工程为纽带,编织出宜居宜业的底色。从田垄间的作物生长到村庄里的设施焕新,鲁外村正用实干精神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答卷。
——鲁外村联村干部 毛志林
□本报记者 武芳
鲁外村坐落在襄城县十里铺镇西南部,以特色农业闻名。眼下正是辣椒收获的时节,鲁外村700亩辣椒田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村民们挎着竹篮、握着剪刀,在翠绿的枝叶间麻利地采摘着火红的辣椒。
鲁外村种植烟叶已有百余年历史,独特的河沙土和光照条件,让这里的烟叶以“色泽金黄、油分充足”著称。村“两委”联合烟草公司,推行“合作社+农户”模式,从育苗、种植到烘烤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建成标准化烤房28座,年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亩以上,年产值超400万元。
依托汝水之畔优势,鲁外村近年大力发展辣椒产业,引进“三樱”优质品种,采用“订单农业”模式,与食品加工厂签订收购协议。村里成立辣椒种植合作社,统一提供有机肥和病虫害防治服务,亩产可达600斤,年种植面积700亩,带动100余户村民户均年增收10万元。
此外,鲁外村瞄准特色林果市场,流转土地10亩试种“徐香”猕猴桃。村集体邀请专家驻点指导,采用生态种植技术,果实甜度高、口感佳,通过电商平台和周边商超销售,年销售额突破20万元。
过去,鲁外村主干道多为泥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村民出行的写照。2025年5月起,村里通过“政府补贴+村集体自筹”方式,投资40多万元硬化主次干道1.2公里,实现“组组通硬化路、户户通便民道”。新修的公路不仅方便了农产品运输,还吸引了外地客商直接到田间收购,让辣椒、猕猴桃等作物“出村入市”的时间缩短一半以上。
为解决生活污水乱排问题,鲁外村投资9万元实施下水道管网改造工程,铺设污水管道1公里多,下水管道实现全住户覆盖。如今,村内沟渠清澈见底,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景观渠,配合路边栽种的绿植,形成了“路畅、水清、景美”的宜居环境,村民的幸福感显著提升。
产业兴旺与基建完善的“双轮驱动”,让鲁外村的基层治理焕发新活力。村里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党员带头搞经济,结合种植大户、村民代表共同商议品种改良、市场拓展等事宜;推行“网格化积分制”管理,引导村民参与环境整治、产业协作等,累积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激发自主参与村庄建设的热情。
如今的鲁外村,田垄间烟叶摇曳、辣椒红火、猕猴桃挂满枝头,村道平整干净、管网畅通、民居整洁,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丰收故事。
禹州市鸠山镇闵庄村:
“杏”福来敲门群众笑开颜
推荐语
4300余亩杏林繁茂,15个“闵杏”品种果香四溢,长达两个多月的采摘期,让你尽情畅享甜蜜。通过电商直播间,地道“闵庄好物”销往四方,人气与财富齐涨。闵庄之美,不止于产业,还在如画的居住环境、淳朴的乡风民风。秋到闵庄,一起开启“杏”福之旅!
——闵庄村党支部书记 杨建恩
□本报记者 胡晨
“杏脯,咬一口酸甜软糯、好吃开胃;这是鲜杏罐头,帮你留住秋天的味道;这是杏仁,润肺止咳……”
“家人喜欢吃杏脯,刚又下了一单,尽快发货哦!”
“谢谢支持,我明天会一一打包发出……”
近日,禹州市鸠山镇闵庄村党支部书记杨建恩变身网络主播,通过直播间向全国各地的网友推介“闵庄好物”。
闵庄村地处禹州西部山区,辖7个自然村616户2226人,拥有耕地近1500亩、荒山6000余亩。
“村‘两委’经过多方调研,决定把杏树、花椒等作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着力打造集生产、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杏’福乡村。”杨建恩说。
为便于管护,该村根据杏树引进时间和杏果成熟时间,把杏果统一命名为“闵杏1号—15号”共15个品种,种植面积4300余亩,采摘期也由原来的10天左右延长至目前的两个多月。
在提升品质上,村“两委”班子多次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先后到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新疆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先进的果树管理经验,精选优质的杏树品种,聘请10名农业专家组建了“闵庄村产业发展专家组”,精选80多名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土专家”组建了闵庄村产业发展技术服务队,为杏果品质保驾护航。
为持续壮大产业,村党支部领办了闵兴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兴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起了好杏运农产品加工厂,每年可采摘杏果近150万公斤、花椒3万多公斤,直接经济收入8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益30余万元。如此一来,“闵杏”已成闵庄村的“金色名片”。
在延伸产业链条上,该村依托好杏运农产品加工厂,就地对本村生产的鲜杏、鲜桃、菊花、花椒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大大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同时,打造电商直播间,定期直播分享“闵庄好物”及周边镇村的优质农产品,既提高了闵庄村的知名度,又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
“杏”福来敲门,群众笑开颜。“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引进新品种、改良老品种,在延伸产业链条上多探索、下功夫,让全村群众的生活更有‘杏’福滋味。”杨建恩表示。
鄢陵县陶城镇明理村:
党建引领聚合力强村富民谱新篇
推荐语
“近年来,明理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强村富民’目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主导作用,积极整合项目资源与资金,因地制宜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民收入不断增加,群众满意度得到大幅提升。”
——明理村党支部书记 李振峰
□本报记者 付家宝
日前,记者走进鄢陵县陶城镇明理村,只见道路干净畅通,房前屋后整洁有序,一幅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
一直以来,明理村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核心引擎,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成员,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凝心聚力作用,全面梳理资源禀赋、潜在优势与产业现状,建立项目台账、制定发展规划。
为盘活集体资源,明理村积极整理闲置农房、宅基地、荒园荒片、坑塘等集体土地资源,通过租赁方式,为村幼儿园、光伏公司、县博腾农业发展公司提供场地;同时,结合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收回集体河滩土地,以有偿租赁方式承包给农户,用于发展西瓜特色种植和休闲旅游,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3万余元。不仅如此,村党支部还领办农机专业合作社,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近6万元,以“项目资金入股、集体土地参股”的形式,与鄢陵县泽一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利用上级扶持集体经济的项目资金为其修建厂房,从事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开发,每年加工农作物秸秆3万吨以上,村集体年分红4万元,带动村内50余户群众就业。
为保障村集体经济规范发展,明理村建立了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监管严格的治理机制。依托“四议两公开”制度,对集体经济发展事项实行“一事一议”民主决策机制,涉及村集体经济重大项目决策,必须经党支部提议、村“两委”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村里还推进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规范化、透明化管理,细化管理流程,运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的实时查询、预警提醒等功能,及时掌握村级集体“三资”变动情况,守好集体“钱袋子”。
“发展为了村民、发展成果由村民共享”,明理村党支部始终践行这一理念,将村集体经济收益精准投入到民生改善与福祉提升中,加强村里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村民急难愁盼问题。近年来,村里先后整修了村委会会议室、党员活动室、村文化广场等集体活动场所,升级改造村便民服务中心;在村庄主要路口增设20套治安摄像头,累计整修村内道路6000多米,修建排水沟4200米,修缮硬化村民房前屋后小胡同4600米,安装路灯86个,填埋荒坑20余亩,整治荒园、荒片、废弃坑塘6处,栽种绿化树1200棵,村民人居环境与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同时,村里还组织开展广场舞大赛、孝善文化节等文明实践活动,积极传播文明风尚。
编辑:龚正明 刘靖雯 校对:刘操龙
责编:毛志刚 终审:刘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