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文明实践润民心 基层治理焕新颜

——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基层治理的许昌实践

文明花开,馨香满城。

7月9日至8月22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组织的“文明实践看许昌——许昌市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行动密码’”主题采访活动成功举办。省、市级主流媒体记者一行10余人进社区、访乡村,以笔触记录温暖瞬间,用镜头凝聚文明之光,深切感受许昌文明之美。

一路走访,志愿红、戏曲韵、孩童笑交织成基层治理的崭新画卷;一路分享,机制新、服务实、民心暖汇聚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许昌经验。近年来,许昌市持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通过优化整合阵地资源、创新文明实践载体、丰富文明实践活动等举措,着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绘就出一幅充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现代生活新图景。

网络赋能夯实治理基础

“以前,蜂机具要么自己跑客户卖,要么卖给二道贩子;现在,岗李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经常开展‘品牌包装’‘电商直播’培训,通过平台对接,每天在家操作电脑就能接订单,省心又省力!”在长葛市佛耳湖镇岗李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民李改霞坦言这里“经常来”。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能否落地生根,阵地建设是关键。为此,我市全面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联动,覆盖城乡、上下贯通的文明实践阵地网络,将治理触角延伸至社会“神经末梢”,为快速响应群众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张网络,是物理空间的全面覆盖。按照“六有”标准,全市已建成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48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县、乡、村三级阵地全覆盖;同时,将全市各级各类具有教育功能的阵地全部整合纳入文明实践范畴,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公园10个、主题广场82个、长廊169个及实践点58个、实践基地2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如繁星遍布城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组织、参与活动、享受服务。

这张网络,更是集“文明实践+治理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按照“15分钟便民服务圈”规划,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置“理论宣讲区”“志愿服务站”“矛盾调解室”“文体活动区”等多个功能区,既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政策解读等文明实践活动,又承接医保代办、纠纷调解、民情收集等治理事务,实现了文明实践与基层治理有机结合。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人表示,通过高效整合基层现有的公共服务资源,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已成为文明融汇之地、爱心汇聚之所、服务输出之场,更成为基层治理与文明实践的“第一窗口”。

项目驱动拓展治理路径

如果说完善的体系是“骨架”,那么特色鲜明、精准对接的品牌项目就是充实其间的“血肉”。

“手腕要柔,步子要轻,扇子要舞出弧线……”7月9日9时,禹州市颍川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彩扇翻飞,乐声悠扬。

在专业舞蹈老师的指导下,57岁的陈领辉领着一帮老姐妹,正排练得有声有色。

“以前我们是照着视频比画,今年跟街道反映想找专业的老师教,没承想这免费的培训就成真了。”陈领辉笑着说,“在这里,有空调,有场地,现在还有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跳,别提有多开心了!”

“新时代文明实践能否真正惠及群众,关键在于活动内容是否符合百姓实际需要。”颍川街道宣传干事潘高锋介绍,该街道梳理汇总线上、线下群众需求形成“需求菜单”,协调各部门、社会组织、先进人物宣讲团队设计“服务菜单”,建立了6类73个文明实践项目组成的项目库,通过群众“点单”、街道“接单”的模式,协调各方资源精准配送服务,让文明实践真正走进群众心坎里。

群众“点单”,所站“接单”,共同享受幸福生活的乐趣——这样的生动场景,如今在禹州市777个文明实践阵地正精彩上演。

围绕“一老一小”、乡村振兴、社区和谐等群众关切,全市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因地制宜,以一个个有温度、有特色的品牌项目,实现了从“有什么给什么”到“要什么送什么”的转变,不仅把文明的“种子”撒播到每个角落,更为基层治理凝聚起强大的合力。

在建安区潩水社区,每月20日的“20爱你”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温暖的约定。这一天,社区广场变身“服务集市”,磨剪子磨刀声、义诊医生的叮嘱声、理发摊位前的欢笑声,交织成和谐的邻里交响乐。潩水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周银定介绍,活动整合了辖区商铺、企业等资源,常态化提供20多项服务,让近万名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便利。

针对双职工家庭暑期“带娃难”,长葛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出“假期模式”,免费口才、美术、舞蹈课程让家长吴杰萍赞不绝口:“这样的‘官方带娃’办到了我们心坎上!”襄城县湛北镇山前杨庄村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为孩子们辅导功课,解决了农村孩子假期学习问题。在鄢陵县柏梁镇学府社区,“银龄暖阳”日间照料中心不仅为老年艺术团提供带空调的排练场地,还备有床榻供老人午休,细致入微的关怀让68岁的团长王留正感到“心里很高兴,也很温暖”。

治理的本质是服务。有温度的服务,才能滋养出文明的土壤。在鄢陵县和寨村,“乡村振兴积分超市”将无形贡献化为有形激励。村民解月亮通过打扫卫生、调解矛盾积攒积分,兑换日用品,“这比发钱还让人心里热乎!”

从政策宣讲到纠纷调解,从民生帮扶到文化惠民,品牌项目如毛细血管渗透基层治理各领域,形成了“文明实践—全民参与—治理增效”的良性循环。数据显示,仅长葛市2024年就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万余场次,惠及群众近30万人次。

价值引领凝聚治理共识

“现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节俭消费,减排场不减人情,真正为人情债‘减负’了。”在鄢陵县大马镇义女社区,居民刘改成感慨地说,“过去村里婚丧嫁娶都在比谁家操办得更有‘场面’,现在比的是谁家办得更文明、更节俭。”

“为人情债减负”蔚然成风的背后,离不开移风易俗的推行,而转变观念是关键。在不断深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我市着力通过价值引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受益者”变为“贡献者”,为基层治理注入持久精神滋养。

让理论宣讲“活”起来,群众才能“动”起来。在建安区,覆盖885个自然村的“新时代之声”广播系统,用“家常话”代替“书面语”,将党的政策和惠民信息直达田间地头,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米”;魏都区创新实践“理论+文艺”,通过豫剧、快板等形式演绎文明新风三句半,变“灌输式”教育为“浸润式”熏陶,让新思想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群众心田。

当文明的种子深植于心,“开”出的不仅是孩子们的笑脸,更是乡村振兴的硕果,是邻里守望的和谐,是群众心中那抹永不褪色的“幸福红”。目前,全市共有45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61.8万余名志愿者,依托覆盖全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聚焦群众需求,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累计服务时长达2000万小时,成功让群众的心声变掌声。

“一城文明风,满目皆新景。聚焦文明实践,我市变‘一处美’为‘处处美’、‘一时美’为‘时时美’,文明实践行动蔚然成风。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迈上新高度,为群众幸福生活加码,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彩。”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负责人说。

如今在许昌,一个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发挥大作为,一场场接地气的活动温暖人心,一颗颗文明实践的“种子”根植于这片热土,焕发勃勃生机。一幅环境美、人文美、风尚美的文明画卷正在中原大地徐徐展开。


编辑:杨仪  刘靖雯        校对:张文正

责编:肖涛                    终审:刘力华